农学

问答题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有哪些?溶氧量是如何变化的?

题目
问答题
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有哪些?溶氧量是如何变化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来源: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水生生物呼吸和池中有机物分解等作用。
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1)水平变化:一般在下风向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往往比上风向多,故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夜间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因而夜间的耗氧量较大。故清晨鱼类由于缺氧造成的浮头一般集中出现于池塘的下风处。
(2)垂直变化:一般在池塘的上部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多呈现过饱和;而下层水因辐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不易对流,光合作用减少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池水溶氧低,尤其是夏季,上下层水温差较大,水体稳定,底层水中溶氧可能低于零。到了夜间,由于水温下降,池水出现垂直对流,池水上下层溶氧趋于一致。
(3)昼夜变化:白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池水中含氧量高,中午往往过饱和,夜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各种生物的呼吸过程使得池水溶氧量逐渐降低,黎明前降至最低点,这也是池鱼最容易出现浮头现象的时候。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有哪些?溶氧量是如何变化的?


正确答案: 来源: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水生生物呼吸和池中有机物分解等作用。
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1)水平变化:一般在下风向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往往比上风向多,故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夜间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因而夜间的耗氧量较大。故清晨鱼类由于缺氧造成的浮头一般集中出现于池塘的下风处。
(2)垂直变化:一般在池塘的上部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多呈现过饱和;而下层水因辐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不易对流,光合作用减少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池水溶氧低,尤其是夏季,上下层水温差较大,水体稳定,底层水中溶氧可能低于零。到了夜间,由于水温下降,池水出现垂直对流,池水上下层溶氧趋于一致。
(3)昼夜变化:白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池水中含氧量高,中午往往过饱和,夜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各种生物的呼吸过程使得池水溶氧量逐渐降低,黎明前降至最低点,这也是池鱼最容易出现浮头现象的时候。

第2题:

溶氧是池塘生态最重要的水质指标,是鱼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一般水中溶氧量应达()以上。


正确答案:4-5.5mg/L

第3题:

关于溶氧量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

A.养殖池塘的溶氧量昼夜变化不如湖泊水库的表层水变化明显

B.溶解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日较差

C.日较差的大小无法反应水体产氧和耗氧的相对强度

D.夏季湖泊上层水温高,氧气的溶解度低,含量也低

E.水较深,浮游植物较多的鱼池,上风处水中的溶氧量较低


正确答案:B

第4题:

试述池塘溶氧变化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水平变化:由于风力作用,白天下风处溶氧比下风处高,风力越大,上下风出溶氧的差距也就越大。但夜间相反,上风处大于下风处。
垂直变化:由于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均有垂直变化,白天上层照辐度大,浮游植物数量多,光合作用产氧多。下层正相反。产氧少而有机物耗氧量大,加以白天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尽管上层溶氧超饱和,再下层溶氧却很低,再夏季往往趋近于零。再夜间由于池水密度流,溶氧的垂直变化不显著。
昼夜变化:一般来说,浮游植物数量越多,天启晴朗的溶氧的昼夜变异也越大。
季节变化:由于夏秋季节水温高,富有植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快,水质肥,耗氧因子多。溶氧的水平、垂直、昼夜变化十分显著。冬春季节水温低,则产生相反的结果。(冬季冰封情况下例外)

第5题:

池塘中有机物过多时,其分解会将溶氧耗尽甚至成为负债,称为()。

  • A、临界氧
  • B、氧债
  • C、耗氧量
  • D、耗氧率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池塘溶氧的日变化。


正确答案: A.表层水DO日变化规律呈波浪形。主要与表层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P与呼吸作用R这对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P>R, 溶氧量从最小值逐渐增高,至日落前达到最大值,而在日落后的整个黑夜,R>>P, 溶氧从最大值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息。
B.底层水DO的变化趋势与表层水相同,但是一天溶氧波动不大,主要是底层水阳光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主要靠扩散与水团运动,从表水层向底水层补氧,所以溶氧极大值不高。

第7题:

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正确答案: 来源:A、空气溶入占9.7%,受风浪和饱和度影;B、加水占0.3%;C、浮植光合作用占90%,仅在表层
消耗:A、鱼类呼吸占16%;B、浮游生物和细菌呼吸占72%;C、池底於泥占1.6%(36%);D、从水面逸出占10.4%

第8题:

提高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量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保持池面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2)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增大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
3)施用无机肥料,特别是施用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4)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
5)合理施用增氧机,特别是应抓住每一个晴天,在中午将上层过饱和氧气输送至下层,以保持绒氧平衡。减少耗养因子:
1、减少池底淤泥厚度(过多的淤泥会增加氧债形成的可能)
2、控制施肥量(少量多次)
3、降低放氧密度
4、使用腐熟有机肥(以减少中间产物的存积和氧债形成)

第9题:

简述提高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量的措施和“肥、活、嫩、爽”的意义。


正确答案: 措施:减少耗氧因子:减少池底淤泥厚度(过多的淤泥会增加氧债形成的可能);控制施肥量(少量多次);降低放养密度;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中间产物的存积和氧债形成);增加溶氧,施无机肥(特别是P肥改善池塘N、P比,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及时加新水(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合理使用增氧机;化学药物增氧;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增加水体透明度,黄泥浆+食盐、明矾、生石灰注新水;保持池面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增大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
“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大,有机物与营养盐类丰富。
“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即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质量好,且出现频率高。透明度不再变化
“嫩”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cm),水中溶氧条件好。
“爽”表示池水呈油绿色,黄褐色,表明浮游生物组成好。

第10题:

水中溶氧的来源有哪些,以什么为主;水中溶氧的消耗有哪些,以什么为主?


正确答案: 水中溶氧的来源有:
(1)空气溶解
(2)光合作用产养
(3)补水
(4)充气。其中以光合作用产氧为主。
水中氧气的消耗有:
(1)鱼、虾等养殖生物的呼吸
(2)水中微型生物耗氧
(3)底质耗氧
(4)逸出。其中以水呼吸(或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