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题目
问答题
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有哪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1)由大气中的氧通过扩散方式补给
(2)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题:

水体中氨的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止池塘内氨的积累?


正确答案: 氨的来源:
①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品
②含氮化合物的反硝化还原
③水生动物的排泄物
④无机氮肥的施用(尿素、碳铵、硫铵等)
防止氨积累和对养殖动物的危害的措施:
①换水
②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搅水
③维持良好的水色
④使用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直接吸收)
⑤调节适中的pH值。等

第3题:

某池塘透明度为0.4米时,池塘溶解氧产耗的补偿深度范围是()

A.0.2-0.25米

B.0.4-0.5米

C.0.8-1.0米

D.1.6-2.0米


正确答案:C
粗略的说,补偿深度平均位于透明度的2-2.5倍深处。

第4题:

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正确答案: 来源:A、空气溶入占9.7%,受风浪和饱和度影;B、加水占0.3%;C、浮植光合作用占90%,仅在表层
消耗:A、鱼类呼吸占16%;B、浮游生物和细菌呼吸占72%;C、池底於泥占1.6%(36%);D、从水面逸出占10.4%

第5题:

池塘水体中消耗氧气最大的是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呼吸。()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简述池塘硫化氢的来源。


正确答案:池塘底泥大量有机分解而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对鱼的致死量:为离解的硫化氢的最大允许量为0.002mg/L。

第7题:

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有哪些?溶氧量是如何变化的?


正确答案: 来源: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水生生物呼吸和池中有机物分解等作用。
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1)水平变化:一般在下风向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往往比上风向多,故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夜间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因而夜间的耗氧量较大。故清晨鱼类由于缺氧造成的浮头一般集中出现于池塘的下风处。
(2)垂直变化:一般在池塘的上部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多呈现过饱和;而下层水因辐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不易对流,光合作用减少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池水溶氧低,尤其是夏季,上下层水温差较大,水体稳定,底层水中溶氧可能低于零。到了夜间,由于水温下降,池水出现垂直对流,池水上下层溶氧趋于一致。
(3)昼夜变化:白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池水中含氧量高,中午往往过饱和,夜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各种生物的呼吸过程使得池水溶氧量逐渐降低,黎明前降至最低点,这也是池鱼最容易出现浮头现象的时候。

第8题: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
  • B、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 C、一个池塘
  • D、池塘中的鱼和水草

正确答案:C

第9题:

养殖池塘水体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浮游生物()消耗。


正确答案:光合作用

第10题:

简述池塘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 由于溶解氧补偿和消耗的特点,造成池塘溶解氧在分布上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
(1)水平变化。由于风力的作用,池塘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因此,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生的氧气和大气溶入的氧气都比上风处高。但夜间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在夜间的耗氧比上风处高,溶氧的水平分布与白天相反。
(2)垂直变化。由于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均有垂直梯度变化,使溶氧分布很不均匀,尤其是夏秋季节的晴天白昼,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白天,上层辐照度大,浮游植物数量多,光合作用产氧量多;下层正相反,产氧少而有机物耗氧量大。辐照度越强,水温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显著,造成上层氧盈越大,下层氧债越高,中层氧跃层越为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夜间,由于池水密度流,溶氧的垂直变化并不显著。
(3)昼夜变化。白天与夜间的溶氧差异较大。白天辐照度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高,往往在晴天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夜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池水中只进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而大气溶入表层水的氧气又不多,致使池水溶氧明显下降,至黎明前下降到最低。
(4)季节变化。夏秋季节水温高,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强,生物繁殖快,水质肥,耗氧因子多,溶氧的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十分显著。冬春季节,水温低,则产生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