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多选题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6年真题]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B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C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D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题目
多选题
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6年真题]
A

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

B

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

C

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

D

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城市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2007年真题)



答案:A
解析:
A项,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套/hm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套/hm2)。

第2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站访问统计系统的主要功能错误的是()。

  • A、网站流量统计
  • B、用户访问路径分析
  • C、用户网上活动分析
  • D、用户跟踪

正确答案:D

第3题:

根据下列选项,回答 111~112 题:

第 111 题 关于羊水的功能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D

第4题:

多选题
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

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

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

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 B,A
解析: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A项,刑法中的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本题属于典型的打击错误
B项,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可以分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与不同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本题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因为无论是打死乙还是打死丙,都属于杀人罪。
CD两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并不阻却犯罪既遂的成立,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第5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四甲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真题]
A

应以抢劫罪论处

B

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C

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D

应以强迫交易罪论处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根据《刑法》第226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成立强迫交易罪。如果强迫交易的价格与正常价格差距过大,侵害的法益就首先是财产权而不是交易秩序。本案中,甲对顾客张某拳打脚踢,要求对方多支付20%的价款购买商品,构成强迫交易罪。甲要求对方多支付20%的价款,价格落差并不大,仍然是强迫交易罪评价的范畴。

第6题: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关于复议决定维持的情形,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认定事实清楚
  • B、证据充分
  • C、程序合法
  • D、内容适当

正确答案:B

第7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3年真题]
A

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肇事行为

B

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逃逸行为

C

对甲应适用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D

甲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数日后向警方投案如实交待罪行的,成立自首


正确答案: C,B
解析:
ABC三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解释的解释》第5条第1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即逃逸行为和后果之间具有高度因果力。根据事实二,救护车及时赶到也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所以导致胡某死亡的原因是甲之前的肇事行为而非逃逸行为。
D项,《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第8题:

下列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选项中,正确的有:()

A:有死刑核准权的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有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B:第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有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C:有死刑核准权的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有错误的,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D:第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确有错误的,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答案:A,D
解析:
【考点】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比较。详解:根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350条第3项的规定,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A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25条的规定,第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确有错误的,既可以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而非“应当”,B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A、D项。

第9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真题]
A

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

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处置现场的警察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

乙自身的过失行为与本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D,B
解析:
AB两项,甲丙二人无共同故意,分别实施的行为导致无法查清是谁导致行为人的死亡,此时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两人都不对死亡结果负责。
C项,本案中警察属于正常的职务行为,并不存在违法失职情形。
D项,尽管乙没有驾驶资格,事发时略有超速,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但是甲逆行这一介入因素中断了乙自身的过失行为对本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7年真题]
A

周某为达非法目的,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构成行贿罪

B

李某请托胡某帮忙,并送给胡某5万元,构成行贿罪

C

李某未利用自身职务行为为周某谋利,但构成受贿罪既遂

D

胡某收受李某财物进行斡旋,但未成功,构成受贿罪未遂


正确答案: C,D
解析:
A项,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含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周某为谋取非法利益,向李某提供10万元。意图请李某联系张某帮助其获取土地征收款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B项,李某请托胡某帮忙联系张某并送给胡某5万元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C项,李某虽然未直接利用自身职务行为为周某谋利,但是其利用本人的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收取财物的,构成受贿罪。
D项,受贿罪不以为他人谋取了非法利益为既遂条件,胡某收受了李某的钱款以后,受贿罪已经既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