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多选题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真题]A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B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只要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D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题目
多选题
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真题]
A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B

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

只要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

D

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见乙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其实,甲投放的毒品量不足以致乙死亡。对于甲,应认定为()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是犯罪


参考答案:A

第2题: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有:( )

A.甲欲杀死乙,用刀捅了其一刀,后感到后悔,又返回原处,将倒在血泊中的乙送往医院,乙得以脱险,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结果被发现,该行为是抢劫未遂

C.甲欲前往公司盗窃珠宝,但半路上,甲放弃了犯罪,事后得知,当时珠宝并不在公司,甲构成犯罪未遂

D.甲欲杀乙,于是在乙的食物中下毒,乙中毒倒地,甲后悔,将乙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乙死亡,甲构成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BC
A项中是实行行为结束后的补救行为,成立犯罪既遂;B项中甲尚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故成立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甲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虽然在客观上不能完成,但仍成立犯罪中止。 

第3题:

甲为了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见乙中毒后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甲的行为具备了犯罪中止的()。

A、时间性

B、有效性

C、自动性

D、客观性

E、主动性


参考答案:BE

第4题:

甲欲杀乙,在乙家户外菜同的蔬菜中下毒。甲明知乙及其妻子每天都会食用这些蔬菜,但由于杀乙心切而不顾乙妻的死活。甲对乙及乙妻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

A.均为直接故意
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B
解析: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甲主动追求乙的死亡属于直接故意,对乙妻的死亡采取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第5题:

甲欲杀乙,某日携带炸药前往乙家要炸死乙,乙刚好出差不在家。甲蹲守一夜后未见乙归,就没有将乙家炸毁。甲的行为构成()。

A.犯罪未遂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D
解析:
犯罪的形态分为完成状态(犯罪既遂)与未完成状态(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按预定计划实施了犯罪行为并发生了犯罪结果。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它只能发生在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后。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与实施阶段的中止。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的是犯罪预备。案例中,甲携带炸药前往,但尚未着手实施具体的杀人行为,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因为甲的意志以外的因素使他无法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这构成了犯罪预备。故应选D。

第6题:

甲因生活琐事与乙发生矛盾,就想报复一下乙。一天,甲见乙一个人在街上行走,便从路边捡起一根木棍,趁乙不备,狠狠地向乙的腿部猛打数下。乙当场倒地,抱腿挣扎。甲见乙痛苦难忍,顿生怜悯之心,便迅速将乙送往医院救治。虽经鉴定,乙被打成轻伤,但经医院积极治疗,乙痊愈出院,没有留下后遗症。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B
[考点]犯罪停止形态
[答案及解析] B。从题中可以看出,甲没有杀人的故意,仅有伤害的故意。虽然甲积极将乙送医院治疗,使乙痊愈出院,但是,作为故意伤害既遂标志的危害结果一轻伤已经出现。所以,甲构成故意伤害既遂。要认定犯罪中止,必须要具备“有效性”,即不能出现作为既遂标志的危害结果。

第7题:

甲欲杀乙,用菜刀对乙的胸部砍击,乙倒地后甲误认为乙已经死亡,便迅速逃离。乙被送到医院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护士在输液时用错药物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犯罪未遂。本案中,甲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要件的行为,并且自认为已经将实现犯罪意图所必需的全部行为实施完毕,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达到既遂状态的犯罪未遂形态。例如:行为人持枪向被害人射击,被害人应声倒地,行为人误认为被害人已经中弹死亡,持枪逃离犯罪现场,实际被害人可能只是受了轻伤。

第8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杀乙的过程中,由于警察到来而逃走,即使甲以后放弃了继续杀乙的念头,但由于其杀人行为已经未遂,所以,不成立犯罪中止

B.甲欲强奸乙女,乙为免受侵害,只好对甲说“我有性病”,甲大惊,说到“啊呀,我最害怕性病了”,甲悻悻而去。实际上,乙并无性病。在此,甲是强奸未遂

C.某甲投毒杀妻,将毒食给其妻吃下,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甲的行为是犯罪中止

D.甲想伤害乙,在将乙打成重伤后,甲见乙很可怜,就主动将乙送往医院救治。甲本属伤害故意,不存在中止问题,只是伤害既遂


正确答案:ABCD
【考点】犯罪特殊形态的认定
【解析】A项由于警察到来这一外界的障碍,使得甲杀乙未遂,故未遂之后不能成立中止。B项乙谎编患有性病,而甲对性病极度恐慌,故此,患有性病是甲无法强奸的客观障碍,如果题中交待不全,没说甲对性病的态度,只是悻悻离开,则构成中止,因为是否患有性病,并不足以阻碍强奸。C项是犯罪实施后,结果发生前,有效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构成中止。D项犯罪结果已经发生,故不存在中止。

第9题:

甲为报复乙将毒药放人乙的饭菜中,后看乙中毒痛苦的样子于心不忍,赶快将乙送人医院,但乙仍死亡。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甲虽然主观上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意图,但是,已经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犯罪已经既遂,已不存在中止的可能。

第10题:

甲在停车场停车后,不肯缴纳停车费。收费员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强行将车开动,在将乙拖出几十米后,为摆脱乙,甲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并造成坐在副驾驶座的丙重伤。甲对乙死亡和丙重伤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都是间接故意
B:对乙是直接故意,对丙是间接故意
C:对乙是间接故意,对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对乙是间接故意,对丙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D
解析:
【考点】罪过。详解:本案中甲强行开车将乙拖出几十米后,为摆脱乙而突然急刹车。甲并不追求乙的死亡,他是为了摆脱乙而放任乙受伤,甚至死亡。这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因此是间接故意。甲应当预见到自己的急刹车可能会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丙造成伤害,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故,选项D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