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简述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及其目的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及其目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流采样控制断面的设置应根据河流沿岸的污染源分布状况而定。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监测开阔河流水质,应在哪里设置采样点?


正确答案: (1)用水地点
(2)污染流入河流后,应在充分混合的地点以及注入前的地点采样
(3)支流合流后,在充分混合的地点及混合前的主流与支流地点采样
(4)主流分流后
(5)根据其他需要设定采样地点。

第3题:

河流采样控制断面的设置应根据河流沿岸的污染源分布状况而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怎样制定地面水体的水质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正确答案: 制定步骤:
①基础资料收集
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④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首先,在水质变化较为明显或特定功能的水域,及有参考意义的水体处,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断面有四种:
①背景断面,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时设置.
②对照断面,一般只设一个,在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上游,排污口上游100-600m处
③控制断面,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河水基本混匀处,再有特殊要求的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该设置
④消减断面:经稀释扩散自净作用后水质情况,最后一个排污后下游1500m以外河段上.然后,根据河宽确定监测垂线.w=<50m,一条中泓垂线,50-100m左右各一条,w>100左中右三条,如均匀可仅中泓垂线一条.w>1500m等间距,至少设五条.最后根据水深确定采样点,h=<5m时水下0.5m处,h=<1m,1/2水深处;5-10m时水面下0.5m河底0.5m处;h>=10m时水面下0.5m,河底上0.5m及1/2h处.

第5题:

简述河流袭夺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正确答案: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成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改道流入袭夺河,称改向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为断头河。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河道往往形成突然转弯,称为袭夺湾。断头河与被夺河之间,在河流发生袭夺之前原先是一条连通的河谷,河流袭夺后,他成为新水系的分水岭,但仍保存河谷状态,称为风口。

第6题:

对国际共有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设置在入口处1000米。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正确答案: (1)河流常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人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控制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或排污口下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的地点,河流的入海口,湖泊、水库出入河口处,国际河流出入国界交界入口出口处等);消减断面:距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采样点:每一条垂线上,当水深小于或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50m时,要设三个采样点.水面下0.3~0.5m处一点,河底以上约0.5m一点,1/2水深处一点。水深超过50m时,应酌情增加采样点数。

第8题:

已知某河流监测断面的COD浓度为35mg/L,该河流执行Ⅳ类水质标准(30rag/L),该河流COD的环境指数为(  )。

A.1.17
B.0.86
C.0.63
D.0.17

答案:A
解析:
环境质量指数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数值,它表征着环境质量整体的优劣。具体有单因子指数评价、多因子指数评价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等方法,其中单因子指数分析评价是基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常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即:

式中,Ci为第i种污染物监测值,mg/m3;Coi为第i种污染物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故本题中的环境指数为:35/30=1.17。

第9题:

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化对河流的影响。


正确答案:(1)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
(2)影响: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若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

第10题:

河流监测断面通常设置()、()、()三种断面。


正确答案: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