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交互抑制说”理论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心理治疗方法?

题目
问答题
“交互抑制说”理论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什么心理治疗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尾“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指的是谁?有什么含义?


正确答案:
陆鹤(1分)表达对陆鹤的赞美之情。(1分)

第2题:

ABC理论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A,指发生的事件。
②B,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③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④D,指劝导干预。
⑤E,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⑥F,治疗或咨询后,带来的新感觉。

第3题:

为什么说系统科学方法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有用工具?


参考答案:首先,系统科学方法论丰富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思想宝库。
其次,系统科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概念。
再次,系统科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体系,系统科学方法体系中,可以用于经济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

第4题:

系统的结构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比要素更重要?


正确答案:系统的结构就是要素关系,而要素关系比要素复杂,要素关系比要素更重要。

第5题:

地有六形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通,挂,支,隘,险,远。

第6题:

论述教育无目的论。(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一思想是杜威提出的,他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其教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其他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等;杜威系哲学出身,后在多所大学从事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并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践,这样的经历使得杜威的教育研究学术起点很高;其研究的特点还表现为,一是不限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社会问题。杜威的教育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六句话: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杜威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教育的无目的论。也就是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①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 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是片面的。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杜威认为,过程以内的目的并不否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目的。相反,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而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改造社会、完善民主。民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要求。 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然而,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给统一起来。 (3)下面主要论述杜威其他教育理论。 ①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第一,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第二,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第三,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对于促进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②课程与教材论。 第一,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第二,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第三,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提供“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并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③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对改变当时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④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指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如同新个人主义和良好的公民素质所揭示的)和社会性的目的。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若漠视这些心理条件,道德行为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从。对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

第7题:

田园城市理论是谁于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 田园城市理论是英国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来的。

第8题:

女,40岁。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生说让该患者打消顾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按照原始的想法讲出来。这种方法属于


正确答案:D

第9题:

人口过渡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分别有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人口过渡理论是著名人口学家诺斯特斯提出的。
把人口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低增长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情况下,人口保持低自然增长率,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疾病、饥荒等因素的影响。
高增长阶段: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使得国家的资本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人类寿命增加,所以欧洲地区首先进入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即第二个人口增长阶段。
增长下降阶段:在人口增长的第三种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传统大家庭瓦解,生育率降低,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放缓生育率下降,人口数量增长趋缓。
低增长阶段:目前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因工业化十分成熟,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社会比较稳定,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到了人口模型的第四个阶段,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数量呈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现象。

第10题:

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正确答案: 巴门尼德把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称为“存在”;而把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称为“非存在”
巴门尼德通过逻各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开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由于“存在”作为系词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的体现,这才是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官感觉则由于不确定的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依据抽象思维而得到的“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这样就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