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单选题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道德认知、判断的发展水平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柯尔伯格D 达维多夫

题目
单选题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道德认知、判断的发展水平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

C

柯尔伯格

D

达维多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德育“认知模式”中,设置两难问题是为了( )。

A.道德发展的形式

B.测量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C.测量道德发展的能力

D.测量道德发展的结构


正确答案:B

第2题:

人的认知水平是决定心理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答案:对
解析: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认知水平是决定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第3题: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 )


正确答案:

第4题:

角色游戏中幼儿从独自游戏发展为平行游戏,反映了幼儿游戏中()

  • A、认知发展水平
  • B、组织能力的发展水平
  • C、确立游戏主题的发展水平
  • D、社会性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D

第5题:

幼儿从平行游戏发展为联合游戏,主要反映了幼儿的()。

A.认知发展水平
B.社会性发展水平
C.情感发展水平
D.身体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
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把幼儿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第6题:

()指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

A.增长量

B.平均增长量

C.发展水平

D.平均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C

第7题: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 道德推理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 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 和策略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根据题中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认知性德育发展模式。认知性德 育发展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 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1)道德发展论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 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 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 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 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 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 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有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 段;上述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 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第一,道德的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 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第8题: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正确答案:√

第9题: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认知活动作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 B、皮亚杰
  • C、柯尔伯格
  • D、选维多夫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以认知为主线的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演化进程?


正确答案: (1)学前儿童学习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处于人生最初阶段婴儿的身心活动突出表现出感觉运动性的认知特点。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是一种机能性游戏(即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性是是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象征性游戏是婴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儿童的游戏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从主要由敲打、摇晃、啃咬等动作图式构成的感知运动游戏向模仿真实生活转变。
①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一方面由表象活动、想象活动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以一物体假装另一物体和扮演角色为主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②结构游戏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游戏从机能性转向建构性,开始出现了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结构活动即结构游戏。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这一学前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发展,在幼儿末期出现了新趋势。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游戏中角色数量不断增加,规则产生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开始转变成规则游戏(有规则游戏)。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要求游戏越来越接近现实,结构游戏作为象征性游戏和实物认识及操作活动之间的过渡,由最初受象征性认知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真正的成人式的智力适应活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