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问答题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题目
问答题
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正确答案:D

第2题:

在战国中期以前影响最大的是哪两家?()

  • A、儒、道
  • B、儒、墨
  • C、道、法
  • D、法、儒

正确答案:B

第3题:

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参考答案:

儒、墨两家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乱局,都认为造成这一乱局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实现贤人当政,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没能真正“尚贤”。但如何认定一个人是贤者,儒、墨两家却存在很大的分岐:
(1)儒家认为贤者的标准是德行,是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反映在外在的行动上,能孝弟于父兄,进而忠敬于君长。然后以其自身为表率,导天下于正途。故其贤在“德”。
(2)在墨家看来,在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下,造成了“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的状况,导致了社会混乱。因此统治者应大力选任贤能,应将招纳贤才作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尚贤”应遵循的原则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公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也即是说,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办法来招纳具有各种技艺的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理想社会。
(3)综上所述,儒、墨两家在面对世卿世禄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时,都主张以贤人来代替世卿世禄治理天下,但判断何为贤者,二者标准岐义很大,前者尚德,后者沿艺,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对变革的不同意见和方向。正是这种不同的主张和思想,赋予了那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思想氛围和气息。


第4题:

试论儒、道两家思想对刘勰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方法论上,刘勰以儒为主。《序志篇》自言“擘肌分理,惟务折衷”,这是将孔儒“中庸”的人格法式创造性地转换为文学理论的思想方法。《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刘勰取其意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从而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文论命题、范畴和概念,通过剖析辩证,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着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为深刻的关于统一的看法。从方法论的特定意义上讲,《文心雕龙》之所以能苞罗群籍、弥纶群言而最终成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之总结,正是刘勰“惟务折衷”的结果。
2)、道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文心雕龙》以道家的自然之道作文学的本体之论。“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这是天道之文;“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这是地道之文。不惟天地有文,而且动植皆文。日月、山川、草木、林泉、龙凤、虎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以它们的“形”与“象”,以它们的“妙”与“奇”,以它们的变化无穷也是魅力无穷的“文”,无言地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就是自然,就是道。天地之间是人,人乃“性灵所钟”,乃“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原道篇》)。遵循着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也有着自己的“文”(人之文,亦即“人文”)。人文的创造者“心生而言立,言立以文明”(同上),同样在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同样是自然,同样是道。

第5题:

简述“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 


正确答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正名”、“知天命”,提倡先富后教,以礼乐为教,修己治人等。在行政管理上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管理上主张以学“礼”为基本内容,并倡导“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经济管理上主张“节用”、“薄敛”、“使命以时”。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物质利益是一切争斗的原因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尚俭”“节葬”,“天志”、“明鬼”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思想出发,反对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则,主张“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出发,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提出“抱法处势”的管理思想。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争取主动权;提出“奇正相生”的观点,着重“奇正形胜”的管理思想。

第6题:

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正确答案: 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第7题:

提出“尚贤”、“尚同”思想的学派是()


正确答案:墨家

第8题: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A.儒、墨 B.儒、道C.法、墨 D.道、法


答案:A
解析:
儒、墨两家的各种主张在当时影响甚广,故而成为显学。

第9题:

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异:儒家——富民基础上的富国;法家——富国强兵。
同: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总量;实现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农业;把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第10题:

简述墨家思想的尚贤思想。


正确答案: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墨子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