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单选题李某在实施盗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最终放弃。李某的行为属于()A 犯罪预备B 犯罪既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未遂

题目
单选题
李某在实施盗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最终放弃。李某的行为属于()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既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未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种情形是犯罪未遂?()

A.甲原本想打伤乙,欲实施暴力时发现乙身上有巨额现金,便拿走了现金,扬长而去,甲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未遂
B.王某因情场失意,遂决定杀掉情敌张某,于是持刀尾随张某,王某行为属于故意杀人未遂
C.赵某在强奸李某的时候,遭到李某的强烈反抗,反被李某制服,赵某属于强奸未遂
D.丙从行驶的大卡车上盗窃了一箱货物,随后抛在路边,而后返回抛货地点没有找到,丙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答案:C
解析: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A项中的甲是抢劫罪的既遂,故意伤害罪的中止。B项中王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预备。C项中赵某的行为是强奸未遂。D项中丙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因此,本题选C。

第2题:

王某在实施盗窃时,在撬防盗门过程中突然良心发现而主动放弃。王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答案:C
解析: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王某在撬门过程中突然良心发现而主动放弃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第3题:

对李某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

A.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属于犯罪的未遂

B.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李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D.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我国刑法中转化型抢劫罪的适用。
根据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是转化型抢劫罪。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必须具备:(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或者抢劫行为;(2)行为人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3)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本案中,李某首先实施了盗窃行为,其次又当场使用暴力,而且其使用暴力的目的是为了抗拒抓捕。因而,李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第4题:

王某在实施盗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未得逞。王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B

第5题:

李某在实施盗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最终放弃。李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既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D

第6题:

甲与李某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李某。但甲后来向李某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李某还回钥匙。李某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李某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8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李某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答案:A,B,C
解析:
【考点】盗窃罪及共同犯罪。详解: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本题中甲和李某共谋盗窃汽车,虽然后来甲向李某表明放弃犯罪,但是他却让李某继续配制钥匙用于犯罪,实际上是参与了犯罪,是盗窃罪的共犯。对于共犯,刑法关于刑事责任承担的理论采用的观点是“部分行为,全部责任”。本题中,李某已经盗窃了汽车,构成了盗窃罪的既遂,对于甲,按照上述理论,虽然其只是参与钥匙配制过程,但是仍然承担全部责任,也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本题为选非题,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第7题:

王某在实施盗窃时,因未撬开防盗门而最终放弃。王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B

第8题:

张某和李某合谋盗窃一仓库,由张某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张某将钥匙交给李某以后,约定当晚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张某因害怕事发后受处罚,未到仓库门口与李某会合。李某遂自己实施盗窃行为,窃得总价值1万元的货物,销赃时,张某分文未要。对于张某的行为定性准确的是(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

D.与李某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共犯中止。张某与李某共谋实施盗窃,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且,张某配置万能钥匙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虽然张某因害怕受惩罚而没有参与实行行为,但他已经与李某构成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是部分及于全部,李某的行为构成既遂,所以对张某和李某都应按照盗窃既遂论处。值得注意的是张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这牵涉到共犯中止问题。

第9题:

王某在实施入室盗窃时,因见到被害人家中供奉的神灵雕像,心中感到惭愧而放弃盗窃。王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李某、张某二人共谋盗窃紧靠商场的仓库,作案前,李某提出得手后放火烧掉仓库,以免留下指纹,张某表示同意,随后,张某留在仓库外望风。李某撬窗进入仓库,窃得价值6万余元的金银首饰。在离开仓库前,李某放了一把火后逃出。本案中,关于李某、张某二人的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 A、李某、张某二人只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 B、李某、张某二人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和放火罪的共犯
  • C、张某未实施放火行为,应由李某一人单独承担放火的刑事责任
  • D、李某、张某二人构成盗窃罪的共犯,此外李某构成放火罪,张某构成失火罪

正确答案:A,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