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部位、特点、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题目
问答题
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部位、特点、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阿司匹林和吗啡镇痛作用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①作用部位不同:吗啡镇痛部位主要在中枢,而阿司匹林主要作用在外周。
  ②作用原理不同:吗啡通过激动阿片受体起镇痛作用,而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而发挥镇痛作用。
  ③作用效力不同:吗啡镇痛作用较强,而阿司匹林镇痛作用较弱。
  ④适应症不同:吗啡主要用于剧痛:急性锐痛、癌性疼痛、心梗引起的疼痛等,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慢性中等程度的疼痛:如感冒发热、肌肉疼、关节疼、神经疼等。
  ⑤主要不良反应不同:吗啡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耐受性和依赖性,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时胃肠道反应。

第2题:

比较阿司匹林与吗啡镇痛作用的区别?


答案:①作用部位不同;阿司匹林作用部位在外周,吗啡的作用部位在中枢。②机制不同,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致痛物质的生成,减轻疼痛症状;吗啡通过直接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③作用强度不同,阿司匹林对慢性疼痛有效,对急性锐痛无效,吗啡对各种性质的疼痛均有效。④临床用处不同,阿司匹林用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吗啡用于术后、创伤、癌症晚期等引起的剧痛的止痛。

第3题:

从药理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三方面简述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药理作用特点不同: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温,不仅能使升高的体温降到正常,也可使正常体温
降到正常以下;阿司匹林只能使升高的体温降到正常。
(2)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功能减弱,导致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阿司匹林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使散热增加而解热。
(3)临床应用不同:氯丙嗪用于低温麻醉、人工冬眠;阿司匹林用于感冒发热。

第4题:

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请比较二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何异同相同点?


正确答案:相同点:都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都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并通过抑制COX-2和抑制PG实现。都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都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并通过抑制COX-2和抑制PG实现。
不同点:
药理:乙酰水杨酸:
1、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2、有抗血小板功能
对乙酰氨基酚:
1、抗炎作用极弱。
2、无抗血小板功能
临床:乙酰水杨酸:
1、常用于急性风湿的诊断和治疗。
2、小剂量口服抑制血栓形成,可防治血栓性疾病。对乙酰氨基酚:无明显胃肠刺激作用,常用于不宜使用aspirin的头痛发热患者。

第5题:

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镇痛作用特点、机理和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吗啡:用小剂量吗啡5-10mg就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对钝痛作用比锐痛显著。同时也产生镇静、欣快感和改善情绪的效应,消除因疼痛引起的焦虑不安和恐惧等。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维持4-5小时,欣快感可使人陶醉在自我欢乐之中,这也是反复追求用药和引起成瘾的原因之一。
机理: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
应用:对各种疼痛都有效,但因为成瘾,故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严重创伤,烧伤等引起的急性镇痛。
阿司匹林: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痛无效,而对常见的慢性钝痛效果好。止痛作用中等度,约为可待因641/10,久用不易成痛,也不引起呼吸抑制,故临床广泛应用。
机理: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即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与药物抑制神经末梢部位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应用:常配成复方应用,用于发烧、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等治疗。

第6题:

吗啡和阿司匹林均可镇痛,但前者作用部位在中枢,后者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7题:

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镇痛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的区别。


正确答案: (1)镇痛强度与性质:吗啡具有强大的选择性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还显著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阿司匹林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钝痛有良好镇痛作用。
(2)镇痛机制: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核团、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阿司匹林镇痛作用主要在外周,阻止炎症时PG合成,但也不排除部分地通过CNS而发挥镇痛作用。
(3)应用:吗啡主要用于急性锐痛与癌性疼痛,因有成瘾性不用于慢性钝痛。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慢性钝痛,因不产生欣快症与成瘾性,应用广泛。

第8题:

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强度、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作用强度:吗啡有强的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阿司匹林只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主要用于一些慢性钝痛,对急性锐痛没有镇痛作用;
  (2)作用机制:吗啡激动了中枢的阿片受体,阿司匹林抑制了外周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3)临床应用;吗啡主要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及癌性疼痛,阿司匹林主要用于肌肉痛、牙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
  (4)吗啡长期应用会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阿司匹林没有欣快感及成瘾性。

第9题:

简述吗啡、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异同。


正确答案: 吗啡:首过效应,代谢产物吗啡6-葡萄糖醛酸,具强活性。可以透过胎盘。
药理作用:
A.对平滑肌的影响:
(1)胃肠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不想吃);抑制消化液(胃、胰液)分泌(不消化);中枢抑制(不想拉)。
(2)胆道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胆道和胆囊内压增高,可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其他平滑肌:提高输尿管、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及排尿困难。对抗催产素兴奋子宫,降低张力而延长产程。大剂量时促组胺释放,收缩支气管,诱发哮喘。
B.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强、久)和镇静:各种疼痛,尤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优于急性间断性锐痛,且不影响意识及其它感觉;作用持久。有镇静和欣快感。
(2)抑制呼吸:降低延髓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
(3)镇咳: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因为易成瘾,用可待因代替。
(4)催吐: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
(5)缩瞳: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缩瞳。针尖样瞳孔可作为吗啡中都的依据。
C.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由于抑制呼吸,导致CO2增多,继发性的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导致颅内压升高。
D.免疫系统:作用于u受体,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释放NO,并抑制T细胞的增殖,使人的免疫功能降低。
临床应用:
A.镇痛:适用于各种疼痛。长期用于癌症晚期疼痛。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各种急性锐痛;内脏绞痛(与解痉药阿托品合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止痛,还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和缓解心脏负担。
B.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导致肺泡换气功能障碍,CO2潴留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配以吗啡辅助治疗可获良效。作用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变慢;扩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和心脏负荷;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禁支气管哮喘。
C.止泻和止咳(无痰性干咳):急慢性消耗性腹泻(单纯性);若伴细菌性感染,应加用抗菌药。阿片酊和复方樟脑酊。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过量用碳酸氢钠解救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A.解热镇痛:较强,降低发热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对中、轻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
B.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对急性风湿热病疗效迅速、确切,可用于该病的诊断鉴别,但药量接近中毒剂量,应随时检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C.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小剂量(75-150mg/d):对血小板中的COX-1特别敏感,抑制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高剂量(0.6-0.6g以上/d):抑制血管壁中的COX-1,减少前列环素的生成—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故临床常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手术后有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者。
D.其他: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治疗胆道蛔虫 。

第10题:

与吗啡比较,哌替啶有下列特点

  • A、无成瘾性
  • B、镇痛作用弱
  • C、缩小瞳孔
  • D、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E、中毒后出现中枢兴奋

正确答案: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