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通气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
胸廊和肺的扩张和回缩受限制所引起的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
①通气不足。其特征为肺容量和肺活量都减少。限制性通气不足见于:
②颅内感染、脑外伤、脑水肿、镇静药过量等引起呼吸中枢受损或抑制。
③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严重低钾血症、高位脊髓损伤等使呼吸肌功能障碍。
④脊柱严重畸形、肋骨骨折、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增厚等胸廊和胸膜疾患。
⑤肺炎、肺水肿、肺淤血、肺纤维化(矽肺、肺结核)等肺实质病变使肺组织变硬,肺顺应性降低。
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正常肺泡、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表面被复有一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并阻止肺泡表面张力增加所引起的血管内液体渗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磷脂和蛋白的复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或破坏增多都使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而降低肺顺应性,使肺泡不易扩张甚至萎陷,发生限制性通气不足。
2、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80%以上气道阻力产生于直径在2mm以上的气道,直径<2mm的外周小气道的阻力仅占总阻力的20%以下。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是气道内径。气道外的压迫和气道内的堵塞(粘液、渗出物、异物或肿瘤)以及气道本身痉挛、肿胀或纤维化等都可使气道内径狭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气管异物、喉头水肿、声带麻痹、肿瘤等引起上呼吸道阻塞;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患引起下呼吸道阻塞。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是全肺通气不足。下呼吸道阻塞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不均匀,其通气不足不是全肺性的,常同时存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伴有换气功能障碍。
(二)、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impaireddiffusion)
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厚度仅1~4μm。血液与肺泡的总接触时间约0.75秒,而完成气体弥散过程只需0.25秒,因此静息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气体在血液和肺泡之间达到平衡。弥散能力要降低至正常的20%以下才会影响动脉血的氧合。弥散障碍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①弥散面积减少------见于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和肺气肿等,是影响弥散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②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表面液层、肺泡上皮、基底膜、间质和毛细血管内皮组成,厚1~4μm,易为气体透过。当发生肺泡和间质的炎症、水肿、纤维化以及肺泡内面形成透明膜时,都可使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距离加大,弥散速度延缓。由于CO2的弥散速率比O2大20倍,单纯的弥散障碍不致引起PaCO2声高。
2、肺泡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肺内通气和血流分布不均匀可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Q)失调,严重影响气体交换。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5L/min,V/Q比值为0.8。
①V/Q比值降低------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无相应下降甚至还增多,使V/Q比值<0.8。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时,未经充分氧合便进入动脉血。这种情况类似肺内动-静脉分流,称为功能性分流。正常时由于肺内通气分布不均形成的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的3%。在肺炎、肺水肿、通气不足,使V/Q比值降低,达15%以上,出现低氧血症。
②V/Q比值增高------肺动脉栓塞、单纯肺气肿肺泡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血管强烈收缩和循环血量减少等情况,相应部位的肺泡有通气而血流减少,使通气浪费,成为死腔。因此V/Q比值增大的情况又称死腔样通气。正常人生理性死腔约占潮气量的30%,上述肺疾病时可高达60%~70%,虽流经此处的血液可完全氧合,但因血流太少,致使其他部分的肺泡血流量增加而通气相对不足,也发生功能性分流增加而出现低氧血症。死腔样通气范围很大时除低氧血症外还可合并高碳酸血症。
3、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正常有一部分静脉不经肺泡而由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汇入肺静脉,称为右-左分流或肺内动-静脉分流(shunt),其量很小,仅占心输出量的2%~3%,正常不超过7%,不致引起血气的明显改变。全身麻醉时可达9%~10%;10%~20%为轻到中度增加;严重时高达30%~50%,PaO2可降50mmHg以下。肺内分流增加见于肺小动脉收缩和微循环栓塞,此时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升高,使肺静脉吻合支开放。
为了鉴别是功能性分流(V/Q比值减小)还是解剖分流引起的低氧血症,可吸入纯氧15~20分钟。若低氧血症消除或减轻,PaO2>500mmHg,表示是由V/Q比值改变所引起,改善肺泡的供氧可使血液充分氧合。<500mmHg提示主要存在肺内解剖分流,大量静脉血不能接触含高浓度氧的肺泡而径直进入动脉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喘振的机理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机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喘振产生的内部原因与叶道内的脱离密切相关。当气体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压缩机内部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叶片的安装方向发生严重偏离。使进口气流角与叶片进口安装角产生较大的正冲角,从而造成叶道叶片凸面气流的严重脱离。此外,对于离心式压缩机的叶轮而言,由于轴向涡流的存在和影响,更极易造成叶道里的速度不均匀,上述气流脱离现象进一步加剧。气流脱离现象严重时,叶道中气体滞流、压力突然下降,引起叶道后面的高压气流倒灌,以弥补流量的不足的,缓解气流脱离现象,并可使之暂时恢复正常。但是,当将倒灌进来的气体压出时,由于级中流量缺少补给,随后再次重复上述现象。这样,气流脱离和气流倒灌现象周而复始地进行,使压缩产生一种低频高振幅的压力脉动,机器也强烈振动,并发出强烈的噪声,这就是喘振的内部原因。

第2题:

简述肌肉痉挛的原因与发病机理


正确答案: a、寒冷刺激
b、电解质丢失过多
c、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
d、疲劳。

第3题:

什么是禽的白肌病?其发病机理是什么?有何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禽白肌病(Whitemusclediseaseinpoultry)是因硒和维生素E缺乏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迟缓、运动障碍、消化紊乱、肌肉变性为特征的代谢病。各种禽均可发生,尤其对幼雏危害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发病机理:硒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破坏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和脂类过氧化物,防止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和坏死。维生索E是一种抗氧化剂,它能减少过氧化氢的形成,防止敏感的脂质膜受到氧化损害。若发生硒和维生素E的缺乏时,饲料中的脂肪产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体内产生的过氧化物又得不到及时氧化破坏,在动物体内蓄积而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1)患禽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腿软无力,步态不稳。 (2)共济失调,头颈歪斜,两腿时而呈痉挛性抽搐,时而闭目鸣叫。 (3)消化机能紊乱,腹泻物呈黄褐色。 (4)全身肌肉弛软无力,有的出现出血性素质,胸、腹、翅膀及眼部皮下发生水肿,内含淡红色或绿色粘液,部分禽翼部皮肤发生溃烂。 (5)急性者,基本不表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慢性型主要表现消化机能障碍,并伴有运动障碍。 (6)剖检可视粘膜苍白,肌肉色淡,水肿,皮下呈黄绿色胶样浸润。骨骼肌、胸肌、心肌呈鱼肉样,质软易碎。心外膜、胸肌和腿部肌肉有出血斑点。肝质碎,呈土黄色。小肠粘膜轻度水肿,内有粘稠污黄色内容物。脑软化,胰腺纤维化。

第4题:

压榨部产生断头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原因
递纸张力大于湿纸页本身的强度所产生的内聚力。
2.机理
压榨部的断头主要是有点粘附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纸页在某一点产生了粘附,当纸页的其他部分从附着面上揭下来时,该粘附点的附近受到拉伸和剪切作用,使纸页出现撕开的裂口,该裂口横向发展而造成整幅纸页的断裂。

第5题:

毒素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于肠毒素刺激,激活肠壁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胞浆内的环磷酸腺苷或环磷酸鸟苷浓度增高,通过胞浆内蛋白质磷酸化,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相关酶系统,使细胞分泌功能发生变化。由于肠壁上皮细胞Cl-分泌亢进,使Na+和水吸收受到抑制,因而导致腹泻发生。

第6题:

瓦斯爆炸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瓦斯爆炸的原因有:瓦斯积聚、引爆火源、某些人的违章失职。瓦斯爆炸的机理是一定浓度的瓦斯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第7题:

Ph染色体形成的原因和致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Ph染色体是由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之间的不等易位而形成,22号染色体从9号染色体获得的片段小于其易位给9号染色体的片段因此变得比正常22号染色体小,即Ph染色体。染色体易位使9q34处的细胞癌基因c-abl与22q11处的bcr1(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断裂点簇)融合形成融合基因bcr1-abl。C-abl的转录产物为6kbmRNA,编码145kD的蛋白酪氨酸激酶,该酶活性较低,受生长因子-受体系统调控。融合基因bcr1-abl的转录产物为8.5kbmRNA,编码210kD的蛋白质,这种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且不受生长因子-受体系统的调控,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

第8题:

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发病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微循环中广泛发生的弥散性血小板凝集,纤维蛋白沉着,继而导致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等一系列病理过程。(简称DIC)。 其发病机理和原因为: (1)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内毒素、细菌、病毒、缺氧、酸中毒、烧伤等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暴露胶原纤维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使组织损伤释放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广泛的组织损伤,如烧伤、骨折、外科手术等使组织广泛损伤,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因子,启动了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3)血细胞大量破坏:大量溶血,红细胞可释放红细胞素和ADP等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凝集,而促进凝血;血小板破坏时可释放血小板因子等,促进凝血和血管收缩。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如蛇毒、胰蛋白酶等进入血流,有促凝作用。

第9题: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因体内对横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血液内出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其促进受体的退化过程,并阻碍其现生过程。

第10题:

急性肾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当致病因素(细菌或病毒等)侵入机体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若抗体与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可溶性复合物(IC),沉积在肾小球基膜中,激活补体后,引起肾小球的炎症和毛细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