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

问答题病例摘要: 焦某,女,67岁,干部 。 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焦某,女,67岁,干部 。 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吕某,女,28岁,已婚,农民。患者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39.0℃,至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仍旧发热-且神志恍惚,时有烦躁,伴颈项强直,经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诊断为"脑炎可能性大",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者刻下症见:神志昏蒙,表情呆滞,颈项强直,时有四肢抽搐,呕吐痰涎,纳食差,食后易呃逆。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痫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热神昏、颈项强直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热神昏、颈项强直1周,诊断为痉证。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痰浊上蒙清窍,经络阻塞,而见神志昏蒙、呆滞;痰浊阻滞胸膈,而见呕吐痰涎;气机不畅,而见食后呃逆。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阻滞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痰浊阻滞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痉证与痫病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痫病则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发作时可见昏不识人、双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状,醒后如常人。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痉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滞证中医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方剂:导痰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焦某,女,67岁,干部。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低热反复发作4年,加重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低热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因其病程较长,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引起故应诊断为内伤发热而非外感发热。阴虚阳胜,虚火内炽,故而见发热。阴虚内热,其病在于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内炎,则烦躁;内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阴虚内热,与脏腑的虚损有关,故其症状又与脏腑不足关联。心阴偏虚,可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的,可见瘀血、气滞或痰湿的表现,如属虚的,则伴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之象。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虚证为多。而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以实证为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 中医证候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热方剂: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66岁,已婚,农民。患者3年前车祸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痛处固定,晚间加重,间断口服中成药及针灸治疗,症状可有所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再次加重。近两日患者腰痛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翻身时疼痛加重,晚间痛甚,纳食可,二便调。舌紫暗,苔薄,脉涩。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3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3年,诊断为腰痛。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瘀血内阻属实邪,故痛处拒按;入夜阴盛,痰凝气滞更盛,故晚间痛甚。舌质紫暗、脉涩,均为瘀血之象。综上,辨证为瘀血腰痛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是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另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身痛逐瘀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38岁。患者近半年来反复出现排便时出血,血液与大便不相混,无明显疼痛。3天前饮酒后出血加重,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内有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感,重坠不适。口干渴,小便黄。纳可,眠可。苔黄腻,脉濡数。肛门镜检查: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直肠脱垂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排便时出血间断发作半年,加重3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排便出血,无明显疼痛,且肛门镜示"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故诊断为内痔。湿热下迫大肠,迫血妄行,则大便下血;湿热蕴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痔核肿物脱出;湿性重浊,则肿胀疼痛;口干渴、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痔与直肠脱垂的鉴别: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或直肠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褶,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无出血。脱出后有黏液分泌。而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以青壮年占大多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内痔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剂:脏连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7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汪某,女,6岁。3个月前腹部及双下肢生疮,破溃流黄水,继则出现面目浮肿,尿少,低热。尿检有蛋白、红细胞,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治疗好转出院。1月前,症状再次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刻下症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腹部皮肤有溃烂,少许结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阴水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周身浮肿3月余。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周身浮肿3月余为主诉,当诊为水肿病证。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肺脾,致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延及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辨证为阳水--水湿浸淫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阳水与阴水的鉴别: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 中医证候诊断:阳水--水湿浸淫证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昊某,女,53岁,已婚,干部。2015年12月17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亏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辨证为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剂名称: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0g,党参6g,白术12g,茯苓12g,怀山药6g,甘草3g,木香6g,藿香12g,葛根15g,天冬6g,麦冬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患者,女,38岁。每于午后发热,口咽干燥,但不多饮,面色萎黄,四肢有肿块,舌质紫暗,脉涩,治疗应选用

A、丹栀逍遥散

B、清骨散

C、血府逐瘀汤

D、补中益气汤

E、归脾汤


参考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