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

问答题病例摘要: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 。2012年11月就诊 。 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 。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 。 查体:T36 .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 。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 。 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 。2012年11月就诊 。 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 。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 。 查体:T36 .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 。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 。 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 。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2016年3月9日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出血量多,时而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末次月经2016年2月22日,至今未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经期延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崩漏。中医证型诊断:肾阳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末次月经2016年2月22日,至今未尽为主症,辨病为崩漏。现症见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出血量多,时而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阳虚证。命门火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中医病证鉴别:经期延长仅为经期的延长,月经周期和经量无明显异常表现,而崩漏不仅月经淋沥不尽,且经量、月经周期皆出现异常表现。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剂名称: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杜仲12g,当归9g,制附子(先煎)6g,补骨脂10g,淫羊藿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吴某,男,35岁,外企职员。7天前与朋友外出游玩,进食自助烧烤后出现恶心,呕吐,初为胃内未消化食物,后为呕吐清水痰涎,自服黄连素、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未见明显减轻,遂来院就诊。现症见:胸闷呕恶,呕吐清水,不思饮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呕吐7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呕吐7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清水痰涎,故诊断为呕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导致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故见呕吐清水痰涎;痰浊中阻,则脘腹痞闷,不思饮食;清阳不升则头眩;痰浊痹阻心脉,则心悸;苔白腻,脉滑,均为痰饮内停之征。故辨证为痰饮内阻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呕吐与反胃的鉴别:二者同属胃部的病变,均可见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之症,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但反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为特征,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人之谷物。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症之时,当以辨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工人。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原因出现入睡困难,需1~2小时入睡,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可有所改善。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胸闷纳差,时感恶心,白日头昏不适。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诊断为不寐。水湿痰饮内停,痰郁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寐差梦多;痰阻中焦,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胸闷、纳差、呕恶;痰浊上扰清窍,而见头昏不适。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扰心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黄连温胆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3个月。患者近2日出现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夹有乳凝块,气味酸臭,腹痛胀满,嗳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脉滑实。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大便溏稀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符合泄泻诊断。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中焦,故见以上诸症。腹痛胀满,暖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故辨证应为伤食泻。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小儿泄泻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后者急性起病,便次颇多,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泄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变稀为特点的疾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 中医证候诊断:伤食泻中医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剂: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36岁,职员。患者有慢性腹痛病史3年,常因着凉或饮食不慎而发生腹痛,得温痛减。此次发病因昨日受凉后突然出现腹痛,坐立不安,自觉腹中拘急,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腹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腹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天为主诉,故诊断为腹痛病证。寒性收引凝滞,感寒为病,使阴乘阳位,脉络拘急,故腹痛拘急,不能舒展;寒凝则阳气下陷,卫外失护,所以在外则形寒肢冷;寒凝水湿不化,水饮内停故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水走肠间则大便清稀;平素经常因受凉或饮食不慎后出现腹痛,其痛得温则减,故为脾肾阳气素虚;舌淡,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邪内阻之征。辨证主要为寒邪内阻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以何者为主。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烧心、泛酸、恶心、嗳气等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腹胀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腹痛 中医证候诊断:寒邪内阻证中医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杨某,男,25岁,已婚。患者近两周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昨日路边小吃铺吃饭,今晨6点觉脐部上方隐痛不适,继而脐周窜痛,刻诊疼痛固定于右下腹伴恶心,轻度发热,腹泻,无腹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腹痛伴轻度发热6小时。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有饮食不洁史,腹痛部位依次为上腹部、脐周、最后固定于右下腹,伴有腹泻,轻度发热,故诊断为肠痈。患者疲劳过度,饮食失节,不归正化,阻滞脾胃气机而致肠腑气滞血瘀。脾胃气机受邪干扰,运行失常,故见恶心,邪郁于肠腑,故见轻度发热。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均为气血瘀滞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肠痈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鉴别:后者病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肌板状僵直和肠鸣音消失等腹膜刺激征象明显,X线摄片多有膈下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而肠痈的临床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西医的急、慢性阑尾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属于肠痈范畴。尤以急、慢性阑尾炎最为常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肠痈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瘀滞证中医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10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