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问答题试述权变法和规则法的内容并加以比较。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权变法和规则法的内容并加以比较。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权变法及其内容
权变法即依经济周期变动而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方法(也称之为逆风向而行或简称顶风的货币政策),其抉择标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即两利相权抉其重,两害相衡择其轻。
在财政政策上,权变法主张“补偿性财政”,即从周期平衡的观点出发,在萧条时期扩大政府开支,以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回升;在繁荣时期则削减政府开支,以抑制总需求,阻遏经济的过度膨胀。
在货币政策的具体运用上,权变法主张采取相机抉择的办法,即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降低利息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过热时,就采取提高利息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
(2)规则法及其内容
规则法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即最适货币供应量只能是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
规则论者还认为,货币规则应包括以下两个主要内容:①确定货币的定义。②选择一个合适的货币增长百分比。
(3)权变法与规则法的比较
权变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它最大的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太强,货币管理当局有时可能会出于某种需要而有意识地使货币供应量偏离货币需要量。
规则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便于中央银行控制;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把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很好地挂起钩来。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2题:

试述“从众”的概念和理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 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研究告诉人们,即使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意见相矛盾时,人们也常常顺从多数人的意见。人们的顺从并不意味着认为自己本来的意见是错误的,而大多数人是对的。他们只是在需要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顺从多数人的看法。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很多地方发生抢购食盐现象,这便是从众行为。 人们为什么要从众呢?目的有二:一是希望正确;二是希望被人喜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他人的行为往往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人们希望从这些有用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信息影响是否会引起从众行为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被跟从的人是否掌握正确的信息。二是自己独立判断的信心。
第二,规范影响。遵守规范,才会被人接纳,被人喜爱。一般人都不喜欢违背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方式,因为与大多数人对抗会招致排斥、厌恶,以致最终被别人抛弃。而这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
生活中的从众现象比比皆是,很正常。任何人都可能无法避免产生从众。

第3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这样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要素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但事实是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③其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得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3)我国理论界对其认识和评价
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②20实际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③改革开放以来,看法一分为二,认为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第4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初年,虽然社会比较稳定,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时(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予苛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对《诗》,《书》(《尚书》),《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法代表并不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第5题:

当两个方案的收益无法具体核算时,可以用()计算,并加以比较。

  • A、净现值率法
  • B、年费用比较法
  • C、净现值法
  • D、未来值法

正确答案:B

第6题:

4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是()。

  • A、商鞅变法
  • B、汉武帝改革
  • C、唐代杨炎改革
  • D、宋代王安石变法

正确答案:D

第7题:

通过改变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并加以组合,从而得到一个创造性的新产品,这种创造力训练方法是()

  • A、棋盘法
  • B、两部改变法
  • C、比拟法
  • D、清单法

正确答案:B

第8题:

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比较它与SNA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它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核算表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五个部分,也就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又分为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账户三组次级账户,这一部分基本上采用了1993SNA的账户结构;附属表部分则设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两张表。
整个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循环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列,处于核心地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附属表则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用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以及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比较:从核算方法和形式的角度看,SNA是一种基于账户形式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体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机构部门)设置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支配(使用)账户等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积累账户,以及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表。对于“国外”,也设有一套结构相似但比较简略的账户。此外,还有为产业部门生产活动设置的简短账户、为各种产品(货物和服务)的供需平衡设置的产品账户等;再加上其他一些附属账户,就形成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的账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就其基本分析功能而言,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领域,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及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
(3)资金流量核算
(4)资产负债核算
(5)国际收支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在SNA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融合了SNA的账户设置和分析框架。

第9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第10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