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题目
问答题
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对难法和易法应该分别持何种态度?什么样的现象是需要避免的?


正确答案: 对于难法,一定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些词义一时搞不懂,那今后继续,比如通过查阅很多经论,咨询很多上师,锲而不舍地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为止。
同时,当遇到意义简单、词句鲜少之处,比如《佛子行》、《前行》,也不要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必须牢记不忘。

第2题:

空海师父为何强调具备闻思基础后,再修四念处呢?


正确答案: 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佛陀向你保证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可以证到三果或四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容易以欲贪为先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越修越厉害,我慢会越修越大。这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在修四念处,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那是随时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须证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第3题:

如果不松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正确答案:不松胯,裆就不会圆,转换不会灵,上下合不住劲,不能使足脚踏实地,且影响身体的中正。

第4题:

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一般教四念处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空海法师带的四念处禅修是完整的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五阶段,把修行的视野,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第5题:

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正确答案: 1.只懂一些名相,只学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背着一把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挑别人的毛病,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第6题: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正确答案: 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第7题:

闻、思与修、证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闻思的核心内容,就是修证的核心内容。打好基础,禅修时事半功倍。通过禅修,又能增进闻思,深解法义。

第8题:

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
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练,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慧、思得慧和修得慧等三种智慧。
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慧生于思得慧,思得慧生于闻得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慧和思得慧,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慧。
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第9题:

修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心法念处各达到什么目的?


正确答案: 四念处的身受念处,是以开发第一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真正能够见法。

第10题:

空海师父讲修出入息念时,为什么再次强调闻思的重要性呢?


正确答案: 是因为闻思对修行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一是为什么佛陀讲: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一定要掌握住,体会、体证到现象界的生灭现象,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这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都是可以实际去修正到的。
二是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修之后,只要经过几次的禅修训练是可以见法的,所谓的见法、断结、证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三是只要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行,就能够掌握到止观双运,处处都可以见法。
四是每次闻法,然后在历缘对境时,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随时把法应用上来,那你每一天都在修,甚至是每一刹那都在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