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其义如何?

题目
问答题
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其义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A、禅宗

B、密宗

C、华严宗

D、净土宗


参考答案:A

第2题:

根据钱逊老师本节所讲,()是孔子的两个精神支柱。 

  • A、名和利 
  • B、命和仁
  • C、仁和义 
  • D、利与义

正确答案:B

第3题:

根据钱逊老师本节所讲,()是孔子的两个精神支柱。

A.名和利

B.命和仁

C.仁和义

D.利与义


正确答案:B

第4题:

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其义如何?


正确答案: 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就是要你超越经典,超越文字,去看到活生生的大自然的启示,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真正的法就是每分每秒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佛陀并非是看很多的经典、文字才开悟的啊!

第5题:

怎样理解禅宗所讲的“能所双泯”、“心境合一”、“主客消融”?


正确答案: “能所双泯”:是禅宗相当重要的阶段。“能”就是主体,“所”就是客体,把我们的五蕴身心当成一个主体,能听、能看、能说,我能够做什么的“能”这是一个主体。“所”呢?就是主体所做出来的,所听、所看到的那些东西,这是“所”的境界,如果能所还没有消失的话,你会认为我很厉害!我多么行!一般人是能所分开的,如能来到能所双泯的时候,我觉得插一盆花来庄严道场,我就去做,没有我是、我能、我慢,当下觉得有意义就去做,是回馈这个世间,能所双泯决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心境合一”:心就是五蕴身心,我们把这个五蕴身心缩为一个“心”、“境”呢?就是外面的种种境界,心与境界接触的当下,当你听到不好听的鸟叫声、去排斥、就是你的心跟境划分开了,我是我,他是他,我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它是畜生道,你那个心跟境是截然分开的,是不能合一的,你的生命不会和谐。要慢慢来到心跟外面境界合为一体,鸟叫的声音,蝉鸣的声音在听的当下与其合为一体。在看花的时候,我跟花合为一体,就是心境合一。
“主客消融”,我是主体,外面的六尘就是客体。我是主人,你们是客人,这样主客就不会消失,还是有二元对立的存在,这就是有为法来到溶为一体。那么主客消融就是来到把主、客的界线拆除掉,大家不分彼此,没有二元对立,来到互相融合的一体世界。能够在闻思修证逐渐深入,自我会一直淡薄、淡化、到最后自我就会消失,就会来到一体的世界。

第6题:

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什么是七处善?其义如何?


正确答案: 七处善就是:色(指五蕴:色、受、想、行、识)、集、灭、道、味、患、离。
色:身体现象界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
集:抓取、贪爱、喜欢、就是集。
灭:放下抓取、不去聚集、没有贪爱、苦就消失。
道:就是修八正道、就是能够走上解脱道。
味:正面、缘起、好的、可爱可意的。
患:负面、缘灭、坏的、引来后患、不可爱、不可意的。
离:离欲贪、离抓取、放下、舍掉、超越二元对立。

第8题:

()把孟子所讲的“仁政”和“义”发展为“礼”和“法”。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荀子


参考答案:D

第9题:

禅宗之见性成佛,密宗之当生成佛,此佛与释迦弥陀是异是同?后学以为就愿行圆满上区别,佛是有等级的。然则禅密诸大德,以为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点勉强,不如‘教外别传’圆融,心法岂是靠修习能成?


正确答案:见性成佛,是自性显露之谓,佛者觉也。性为本觉,由迷启悟曰始觉,功夫递进,曰随分觉。至圆满极果,曰究竟觉。当生成佛,乃修法时,三密相应,观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当别论,普通学人,出观仍是凡夫。释迦弥陀,皆究竟觉,常住寂光,似在弥勒未来以前,无有比伦。此外尚有藏通别圆诸说,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时之权巧,并非随便云云,无头乱修。必经名师,逗引开悟,悟为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见性而后研教,方契如来实义。此必有如猫捕鼠,如鸡孵卵之苦功,且须要如丧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风。绝非闭门造车,盲人瞎马,不能只见几个口头野狐之流,遂谓禅宗尔尔,则大误矣。

第10题:

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佛教宗派是()

  • A、净土宗
  • B、禅宗
  • C、律宗
  • D、法相宗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