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能够听和说一种语言不等于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正确答案:一个人能够听和说一种语言不等于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个从有上过学的人,也就是文盲,虽然也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活动,但除了不会认字写字外,就是说话也不可能流利完整地表达,而往往是词不达意或语无伦次,同样听话也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而不是懂非懂或不得要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的教学的最初任务就是让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人继续学好语言,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基础。
这个阶段的教学通常在小学进行,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即能认字写字,或者说是能把说出的话写下来,能把听到的话停明白.
②是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能力.

第2题:

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第3题: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请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不断在德育内容、原则、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补充。
(3)就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来说,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过程。
(4)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停滞不前等,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持续性。
(5)由于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这种长期反复存在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上来,这也决定了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反复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6)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一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实施德育,而且,要抓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并反复抓,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地发展。

第4题:

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正确答案: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第5题:

暇满


正确答案: 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第6题:

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会猛厉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诚的信心依止上师,获得教言后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

第7题:

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
同样,我们臵身于五浊恶世中,也要以正知正念小心谨慎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好好护持,心随外境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生生世世会在三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竭尽全力保护这颗菩提心,千万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害。

第8题:

(2005年真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人做事一人当。”请用民法中侵权行为法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解析:
(1)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2)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每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所谓“自己选择,自己责任”。通常情况下,对他人的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从另一方面讲,法律只使行为人本人承担责任,不株连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正确的。
(3)不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个人对他人的行为也应负责。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代理人应当对代理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上述情形都存在替代责任或责任转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该说法是不正确。

第9题:

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正确答案: 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第10题:

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我只皈依上师不皈依普通的出家人”,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合理。如果你真正皈依了显宗,密宗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显密都包括在大乘当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时候,间接上已经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显宗与皈依密宗并不矛盾,只不过有些人对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认为只皈依显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显宗,只皈依上师而不皈依三宝,有各种各样的谬论。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