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题目
问答题
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之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疴疾的大苦。

第2题:

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正确答案: 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证: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第3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第4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正确答案: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第5题:

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第6题:

具备正念有什么功德?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

第7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第8题:

请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进行分析,邪淫、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贪心、害心、邪见,分别会招致什么样的感受等流果?


正确答案: 邪淫---《华严经》中云:“邪淫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
妄语---《华严经》中说:“妄语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离间语--《华严经》云:“两舌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
恶语---《华严经》云:“恶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
绮语---《华严经》云:“无义语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明了。”
贪心---《华严经》云:“贪欲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害心---《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邪见---《华严经》云:“邪见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第9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第10题:

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正确答案: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