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此说有道理吗?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此说有道理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有电压必有电流,有电流必有电压,这句话对吗?

A

B



第2题:

印光大师嘉言录第九十七面,论阅经不应究经义,然佛经由印度文译成华文之时,无不深究经义,且逐字推敲,若阅经不应推究经义,那些译经者岂非多事?


正确答案:学人对经,有阅读诵研诸法,阅为默观,读为对卷朗念,诵为掩卷背述,研为详究义理。前三皆为求定,后一法乃专求慧,各有界分。行前之法时,若兼思维,不但定不能成,即三法亦皆不成。行后一法时,若兼其他,亦复如是。印祖所言,非不许研经,谓法不宜乱用耳。

第3题:

“这么说有道理”比“这么说不无道理”更加肯定。(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于印度教,非佛说,故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从教义上讲,“显法”和“密法”都是大乘佛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
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法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后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
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
比如,如何度化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教的方便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方便吗?
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于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
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占一半以上的都是密籍,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
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着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些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凭什么理由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
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印度文化的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是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对密宗佛教所知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严》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
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么“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后,借佛的名伪造”。按照这种观点说,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
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么“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于《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于印度教”;甚至还说什么“佛教中的‘禅定’、‘瑜伽’之类都来源于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的”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回事儿,怎么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
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第5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与其它艺术创造相区别,文学创造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从创造过程来看,它的三个阶段——发生、构思、物化都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在文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产生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新意、韵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两个诗句。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这一“闹”一“弄”“境界全出”,意思是说这两词的运用使这两个诗句陡然生出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审美内涵。这就是语词运用得准确所产生的魔力。而这个秘密在于语言不仅具有准确达意之功能,更具有体验性之色彩。作家并不是把意思表达完整就心满意足了,他还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入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情感甚或氛围。这种情感和氛围是与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它们就会大打折扣。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意义是能准确传出的,而这种体验性是很难传递的。如海明威的作品,有眼光的专家曾指出,“他的作品译成其它语言后就大大走样,因为他的诗化的文字意境一方面来自当代活活泼泼的美国口语,另一方面则可能与《圣经》的语体有关,而这两种特点的结合在翻译中几乎全部丧失了,因而也就很难使读者真正体验到作家的情绪色彩。”各民族语言本身在自身形成和发展中都会形成不可替换的潜在情绪,而每位有个性化风格的作家也会形成带有自己情绪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在翻译中会走失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特征。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而在古文中更是如此。它的音响、节奏、韵律等音乐性特征特别突出。古人对怎样学习理解文章多有论及,如姚鼐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曾国藩讲“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些虽是谈学习古文,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上述音乐性之特征。虽然古文的语法与今文的不太一样,存在着省略、倒装等特点,而我们翻译时可以把它补充完整予以排序,但是那种音乐性是翻译不出来的。如被推崇为千古绝唱的美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一气呵成,一波三折,极尽曲折迂回之美,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韵味不如原文了,美感不那么强烈了。若从欣赏的角度考虑,有些古文不适宜译成现代汉语。

第6题:

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第7题: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有科学道理吗?


正确答案: 凡种过地的人都经常听说过“有收无收在于水”这句农谚。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作物对水的需求,和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不太全面。因为,每一种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育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需要水,而且有一定的需水规律,并不是水越多越好。在任何时候,当土壤中的水多于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时,作物反而不能正常生长。当长期处于多水状态时,作物有可能受浸或受涝而死。因此说作物离开水不行,水多了也不行。

第8题:

有人说“一两遗传胜过万吨黄金”,这种说法对吗?说明你的道理。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完全取决于人先天良好的禀赋,即遗传素质,否认其他因素,如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受到人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为人提供便利条件,加速人的发展,但遗传素质也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离开了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可能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

第9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第10题: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