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简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命题激活与扩散的教学意义。


参考答案(1)命题激活与扩散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它而不是遏止它。
  (2)如果教师决心利用它,那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即要使学生在课堂上
  思想活跃起来。
  (3)自发的激活扩散过程将使老师能从一个方面更好地理解学生。

第2题:

康德把给自然界“立法”、创立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称为( )。

A.社会理性
B.理论理性
C.自然理性
D.实践理性

答案:B
解析:

第3题:

简述教育立法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第4题: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康德认为时空形式凭借主体的认识的本性能力而产生,而不依靠外在的经验。
  • B、康德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人当做目的,绝不是当做工具。
  • C、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


正确答案: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虽然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们的争论却达到了一个共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他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是亦坚持唯理论的主张,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正是通过对这个难题的反复思考,康德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符合理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先于经验而为理性自身所固有,因而由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识就具有了先天性亦即普遍必然性。因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虽然由此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却立刻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其一是事物的“物自体”。由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既是知识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事物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所限制的一面。所谓不受限制的东西也就是无限的东西,亦即自由的东西,尽管我们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却可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于是,不可知论在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的同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因为实践理性或道德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先验论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作证明,一是通过限制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根据。

第6题:

康德曾经把模态命题分为三种,即()、()和()。

A.实然命题

B.必然命题

C.可能命题

D.形态命题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

A.康德
B.黑格尔
C.谢林
D.费希特

答案:A
解析:

第8题:

简述加强经济立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加强经济立法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2、加强经济立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3、加强经济立法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法律手段。


第9题:

人为自然立法


正确答案: “人为自然立法”中所说的“自然”是指现象的总和,即在我们心中的主观的感觉表象的总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而不是指“物自体”;“人为自然立法”中所说的“法”是指现象或表象的连结法则,即一般的经验的可能的法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普遍的法则,而不是指经验的原则或经验的自然界法则。“人为自然立法”只是指人为现象意义上的自然立法,而绝不是指人为物自体本身立法。

第10题:

“经学即理学”的命题,开启了乾嘉汉学治经明道的先河。简述这个命题蕴涵的意义?


正确答案:其一,理存在于经中,治经所以明道。关于治经的方法,顾炎武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即由音韵学、文字学以通经,正与乾嘉考据学家读书先审音识字的思想一脉相承。
其二,治经只是明道的手段,明道的目的在于经世。顾炎武自称:“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在他看来,著述必须阐明经旨以达世用,所谓“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生平最得意的《音学五书》与《日知录》两部书是公认的考据学奠基之作,然而更有明道救世的意蕴:“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可见,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命题包含了实证的考据学与实用的经世学思想(考辨古文古韵,在于明道经世,博学于文,在于行辑有耻),这二者密切相关联,有如一枚钱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