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理对我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理对我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 实践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把感觉经验作为标准,有的把理性作为标准。马哲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客观是否相符,必须使主客观相对照和比较。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论证真理的手段。如果没有逻辑证明的帮助,就不能以具体实践去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规则等都必须经实践检验。因此,不能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2题:

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制度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民族实行互相帮助、共同繁荣。
(2)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第3题:

你是如何理解信息管理和咨询建议这一公共关系职能的?为什么说协调关系贯穿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答案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与信息沟通是密切相连的。获取信息是咨询建议的前提,没有足够的信息沟通,一切咨询建议都只是空谈。信息沟通只有通过向组织提供咨询和建议,才能发挥其参谋职能,实现其价值。
公共关系协调的涵盖面最宽、包容性最强。要协调就涉及协调的主体(社会组织)和客体(公众)。协调中包含了合作的方法和手段,使社会组织和相关公众相互了解和理解,在舆论、态度上相互影响。协调中还包括了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即塑造组织形象的问题,只有先把自身建设好,才能有实力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合作。公共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机制,尤其是对社会组织与公众相关利益的协调,是公共关系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

第4题: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强调的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要解放思想。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顾事实的主观臆断,必须把握实事求是这个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也就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再次,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与时俱进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破除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现新规律、新属性、新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和建设就成功,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失败,就遭受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第5题:

如何理解共生这一概念?共生有何生物学意义。


正确答案: 偏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仅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
互利共生:相互作用对两个种群必然有利,并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

第6题:

如何理解计量的法制性?(为什么说计量是具有法制性的行为?)


正确答案: 计量本身的社会性要求有一定的法制保障。量值的统一,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而且要有相应的法律及行政管理作保障,特别是那些对国计民生有明显影响的计量,必须有法律保障,强制执行。否则,量值的统一就不能实现,计量的作用也无法发挥。

第7题: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意义?


正确答案:它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向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它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潮,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争取民主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它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8题: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试用这一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度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标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力量.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增加了国家的实力,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真正地巩固发展起来,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活动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与生产力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夺取政权、改造生产关系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9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理对我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就是要把这一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对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其是否同客观对象的实际相符合、相一致。单纯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能起到把主观与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作用。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一方面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包含有主观性因素;另一方面又是超出了主观认识范围的变革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性。实践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正是实践所具有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这种直接现实性表明: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现实的;实践又能使正确的理论成为直接的现实,即能使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实践双重品格的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真理标准问题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实践标准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原则。
其次,从实践上看,经过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等极“左”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在邓小平理论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10题:

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掌握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勇于变革现实以推动事业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以巩固变革的成果。首先,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的局面无法进行改革,也就不能顺利发展。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保持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其次,改革、发展是稳定的必要条件,不改革、不发展就无法保持真正持久的稳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修改和调整,使之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所以,从思想方法上讲,看不到运动、发展,片面求稳,不能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就会跟不上形势,犯保守落后的错误;相反,不考虑社会稳定,片面追求高速发展,不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就会欲速则不达,反过来制约改革的推进和进一步发展,犯急躁冒进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