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道与德的区别?

题目
问答题
道与德的区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哪一项是关于每个人的道德需要、行为、意志与社会所奉行的道德优劣的道德规律?()

  • A、德富律
  • B、德识律
  • C、德福律
  • D、德道律

正确答案:D

第2题:

道与德的区别?


正确答案:“道”与“德”是分开使用的。
“道”:①偏重于客观方面,指街道和道路。
②后来演变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
③以后又引申为应该遵循的原则、规范或途径等。
“德”:①偏重于主观方面。是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
②“道”是外在的行为为准则,“德”是内心的收获。《管子》、《庄子》、《荀子》,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也指善意恶评价、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风尚习俗等意思。

第3题:

下列属于中国哲学代表性观念的是()。

A、性与命

B、心与意

C、道与德

D、知与行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这说明()。

  • A、“技”通过“道”体现出来
  • B、“道”是不依赖于“技”而独立存在的
  • C、“技”是无法通达“道”的
  • D、“技”与“道”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A

第5题:

简述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法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头脑风暴法的分析是建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而德尔菲分析中专家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是独自秘密进行的;
(2)头脑风暴法的分析过程具有更大的结构性,同时也是按照小组会议的形式来进行的;而在德尔菲模型下,进行分析诊断的咨询师本人。

第6题:

什么是道与德?


正确答案: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第7题:

道、德、伦、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因此,绝不能交替使用的。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第9题:

试述道家“为道”与“为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作为一种人生哲学,道家哲学的宗旨是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璞归真,过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道家的认识论并没有独立的知识系统,它强调既要运用人的理性,更要运用人的直觉,其最终目的则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老子将人的认识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和为学。因为它们的认识对象不同,其认识方式也就不一样。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学的内容既包括儒家所谓政教礼乐之学,也包括各种非根源性之学,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
为道和为学不同。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生命之源,超乎形象,独立无对。对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大道,人们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绘。因此老子主张,认识这个大道必须走和为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唯其如此,才能体会大道的整体性存在,继而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来说,老子是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为道,当然,也不是单纯强调为道而弃绝为学。
在老子关于为道为学的言论中,实际上提出了关于“知识体认”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是、将来也仍然会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第10题:

推导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比较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


正确答案: 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Y=F(K,L),其中,Y代表总产量,K代表总资本量,L代表总劳动量。根据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有:λY=F(λK,λL)
令λ=1/L,则可以得到:Y/L=F(K/L,L/L)
记f(k)=F(K/L,1),则可将生产函数写成集约化形式的生产函数:
y=f(k)(1)
其中,y=Y/L为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产量。K=K/L为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的资本。
另一方面,根据定义有:收入=消费+投资
即Y=C+I(2)
其中,Y表示收入,C表示消费,I为投资。将(2)式变形为:
Y/L=C/L+I/L(3)
(3)式表示了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以及人均抽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现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即把(3)式动态化,并利用(1)式,有:
f[k(t)]=C(t)/L(t)+I(t)/L(t)(4)
对k=K/L求关于时间t的微分可得:dk/dt=1/L2•(L•dK/dt-K•dL/dt)
K/Lnk(5)或写成k
dk/dt。其余类推。其中,字母上面带有点的,表示该变量对时间的导数。如k
/L=人口增长率。nL
nk(6)/Lk(5)式改写为:K
nk(7)I有K/L=I/L,代入(6)式得:I/L=k由K
nk(8)将(7)式代入(4)式,并略去t,得:f(k)=C/L+k
nk(9)由Y/L及上式有:Y/L-C/L=k
由于Y-C=S(储蓄),而S=sY,于是(9)式化为:sY/L=knk
nk利用(1)式,上式便可写为:sf(k)=k
新古典增长模型基本方程说明,一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