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以往修持之法乃是愿提早往生,然后才回入娑婆度脱一切众生,今日之法则以今生即为乘愿而来,众生无边度,烦恼无尽断,法门无量学,佛道无上成,见者闻者皆精进,命终同生极乐国。而以教育即说法,努力为众生,然每苦于业障深重生多疾病,不能偿愿而于此理不明,祈开示。

题目
问答题
以往修持之法乃是愿提早往生,然后才回入娑婆度脱一切众生,今日之法则以今生即为乘愿而来,众生无边度,烦恼无尽断,法门无量学,佛道无上成,见者闻者皆精进,命终同生极乐国。而以教育即说法,努力为众生,然每苦于业障深重生多疾病,不能偿愿而于此理不明,祈开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学佛之人,既在皈戒之时,对佛发出四愿,自应履行其言。知得几分,则向人宣传几分,假想即是乘愿来者,自无不可。所愿乘愿再来之意,是恐一般小根者,不发大心,耽乐涅槃耳,如是则净土之旨,完全背矣。非谓学人在未生而来者,不许度众也,此点切勿误会。至于多病,正是修道之增上缘,安乐则流放逸,忧患则思奋发,世出世法,皆以忧患为策励良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


正确答案: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第2题:

律宗行者可往生极乐否?抑另有修持之法以终归宿?


正确答案:各宗有各宗修法,所赐亦有权实之别。往生极乐,为净土宗之果,先必有信愿行之因。若修律宗,而肯回向西方,发愿往生,自可生也。

第3题:

坛经疑问品云‘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之在处一般’以上所说与净宗信愿行之发愿往生似有相违,虽云禅净不同,唯但行十善:只获天道福报,而发愿往生却可超出轮回,发愿生西,岂会是愚迷之事,诸义未详,祈释疑虑。


正确答案:佛之经文,原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祖师语录,更多真实与方便之言,必如是者,皆为时机根器,种种不同,故说法忽东忽西耳。譬病有千种,药亦有千方,虚则补,实则泻,热则清,寒则温,药无良莠,契病为佳,应补者,不妨权斥泻药,应清者,不妨权斥温剂。如达摩祖师曰:‘学吾者入地狱,谤吾者升天堂’。试问若谤祖师,便升天堂乎?明乎此,则坛经数语,为人为时之语也,所谓读经求圆解,其在斯乎。

第4题:

心想我与众生无二,众生之苦则我之苦,众生之乐亦则我之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代众生求无量乐,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专以度生为乐,无条件为众服务,凡人是否为真发菩提心?


正确答案:是谓真发菩提心。

第5题:

当菩萨虽志在度生,但功夫未到,智慧未开,不但不能度人,且有被累退坠之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若暂作自修,以期当生成就,乘愿再来,较为稳当,有的度生心切,奋不顾己,虽与众生俱溺而不惜,二者相比以为何如?请老师开示。


正确答案:此二皆是菩提心愿,惟其志趣不同,不能强分优劣。前者所云,是菩提心,后者所云,是菩提行。正如第一条之问题,二王之愿,各有极致,其心同为众生,其行少有异耳。

第6题:

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为正法明如来。因悲愿无穷,故再降格作菩萨以救度众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萨为高。何故要降格耶?岂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愿吗?


正确答案:各尊菩萨,各有愿力,且与各土众生,各有深缘,观音与娑婆缘深,故常游此土。然此土有佛释尊,摄化大千,一土不能有二佛,犹一国不能有二王,其理正同,故倒驾慈航,权现菩萨,辅佐释尊,否则如世间乱国,政出多门,民无所从矣。

第7题:

以往修持之法乃是愿提早往生,然后才回入娑婆度脱一切众生,今日之法则以今生即为乘愿而来,众生无边度,烦恼无尽断,法门无量学,佛道无上成,见者闻者皆精进,命终同生极乐国。而以教育即说法,努力为众生,然每苦于业障深重生多疾病,不能偿愿而于此理不明,祈开示。


正确答案:学佛之人,既在皈戒之时,对佛发出四愿,自应履行其言。知得几分,则向人宣传几分,假想即是乘愿来者,自无不可。所愿乘愿再来之意,是恐一般小根者,不发大心,耽乐涅槃耳,如是则净土之旨,完全背矣。非谓学人在未生而来者,不许度众也,此点切勿误会。至于多病,正是修道之增上缘,安乐则流放逸,忧患则思奋发,世出世法,皆以忧患为策励良师。

第8题:

请问老师,娑婆众生,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呢?


正确答案:生从六道来,死向六道去,若以‘人身难得’而论,更寒心了。当可谓:生从三途来,死向三途去耳。

第9题:

听讲行愿品之中有‘留惑可作往各界度众’之说。岂非明心见性才得神通具备来去自在?何反为留惑乎?


正确答案:留惑即不入涅槃之谓,神通得自定力,明心见性,亦有半满之不同,定深可得神通,不待觉圆满也。菩萨别欢喜地,圆发心住,皆已分证法身,示现百界,亦不待觉圆满也。

第10题:

佛教的标志往往以法轮表示。因为佛之法轮如车轮强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