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简述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被认为是第一次对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自觉的发明。孟子承认天命本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但这必然却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生死寿夭受客观必然的支配,所以称之为“命”。人无疑一方面需要“顺命”,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知命”,从而争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实现知天命的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求其故”,把握天道运动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不能成功,并不在天命,而在人为。
(2)天人关系在孟子不仅体现为客观必然与主体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也表现为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对人的意识、心灵的关系。人的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它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并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对此道德必然或先天之善,人虽不能加以选择,但却可以进行认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主体的自由也表现在向内体验到先天本性和相应的道德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第2题:

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的“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这些品质。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痛斥暴君为民贼、独夫,认为像夏桀、商纣这样一些暴君,人人得而诛之。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论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战国时期的“人治”与“法治”之争中,他坚持儒家的“人治”观点,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惟仁者宜在高位”。

第3题: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维护周礼
  • B、主张“仁”或“仁政”
  • C、强调“天人合一”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B

第4题:

“天人合一”是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

  • A、孔子
  • B、老子
  • C、孟子
  • D、管子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正确答案:《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第6题: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哪种成分居多?()

  • A、唯物主义
  • B、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
  • D、天人合一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第8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农牧文化思想的是()。

  • A、《周易》“天人合一”的农牧文化思想
  • B、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农牧文化思想
  • C、法家的“天人合一”的农牧文化思想
  • D、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农牧文化思想

正确答案:C

第9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正确答案: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第10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