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知见和如实见有什么区别?

题目
问答题
知见和如实见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出自荀子著作中的哪一篇?


正确答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第2题:

知见和如实见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知见是头脑的思维,是一个名词、概念。如实见是经过实修实证,亲自体验到了真理实相。

第3题:

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闻一见一知一行”,其中他特别强调()的重要性。
A.闻
B.见
C.知
D.行


答案:D
解析: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荀子认为,整个教学过程,要包括知行的过程。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教师传授的多半是书面知识,讲解以后需要指导学生实地观察,然后加以分析,使学生懂得道理,把听到见到的转化为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知识,再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反之,如果只闻不见,虽然听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错误百出。如果只见不知,虽然见到的东西很多,一定会闹出笑话。如果只知不行,虽然知道的东西很多,却不解决问题,成为一堆无用的知识。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D。

第4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 A、教与学
  • B、师与生
  • C、学与思、学与行
  • D、行与知

正确答案:C

第5题:

十六知见


正确答案: 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第6题:

翻译: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正确答案: 已过去的经验知道未来的发展,以显而易见的知道隐藏的原理。

第7题:

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如何解释?


正确答案:凡问经文,必指出某卷某章,方为解答,本栏屡屡声明矣。缘答经文,应统观上下脉络所在。不能断章取义,恐失旨也。祈示出范围后,再奉答不迟。

第8题: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看作是最终目标。

  • A、闻
  • B、见
  • C、知
  • D、行

正确答案:D

第9题: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出自()。

  • A、《易经》
  • B、《庄子》
  • C、《老子》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

  • A、纲常
  • B、太极
  • C、良知
  • D、仁者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