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单选题若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子走到河边 ,突然产生将小孩子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这位母亲却十分紧张 、恐惧 。( )A 焦虑B 强迫C 恐惧D 抑郁

题目
单选题
若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子走到河边 ,突然产生将小孩子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这位母亲却十分紧张 、恐惧 。(    )
A

焦虑

B

强迫

C

恐惧

D

抑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3)某心理治疗师的母亲出现了心理问题,其妹妹想让他给母亲进行心理治疗,但他却将母亲转给其他

某心理治疗师的母亲出现了心理问题,其妹妹想让他给母亲进行心理治疗,但他却将母亲转给其他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该心理治疗师遵循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是

A、保密原则

B、真诚原则

C、中立原则

D、回避原则

E、系统原则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下列句子不是连动句的有()

A. 大家希望一起去

B. 小王走到海边也就停了下来

C. 这些日子我们也就是看看书、读读报

D. 小孩子们跳着跑了过来

E. 我们有事要和你商量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以下()是陈鹤琴的观点

A.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B.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C.小孩子是好奇的

D.小孩子是喜欢成功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小明家要装修,小明想按自己的想法来装自己的房间,小明的父母说:小孩子知道什么?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我不认同小明父母的说法
第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是有思维和想法的。小明的父母说小孩子知道什么,说明没有把小明当做独立的人。
第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作为老师,应该多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想法。

第5题:

若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子走到河边,突然产生将小孩子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这位母亲却十分紧张、恐惧。属于()

A.焦虑
B.强迫
C.恐惧
D.抑郁

答案:B
解析:
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第6题:

陶行知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A.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B.解放小孩子的嘴

C.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D.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参考答案:ABCD

第7题:

一位患者的母亲,因孩子突然生病而将其“母亲”角色上升为第一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此时产生她原有的病人角色()。

A.冲突

B.强化

C.缺如

D.消退

E.独立


参考答案:D

第8题:

患儿,5岁,2天前在夜间睡眠时前半夜突然起床,表情紧张恐惧,抱着枕头走到门口,并喃喃自语,数分钟后又重新上床继续睡觉。次日问其夜间发生的事不能回忆。诊断应考虑( )。

A.夜惊

B.梦魇

C.失眠

D.睡行症

E.情绪障碍


正确答案:A

第9题:

若一位母亲抱着小孩子走到河边,突然产生将小孩子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这位母亲却十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属于

A.焦虑
B.强迫
C.恐惧
D.抑郁

答案:B
解析:
强迫状态是一种个人并不希望、不愿接受、但又不能自主抗拒的异常心理现象。

第10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做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请从教育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教师资格考前黑钻密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一周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答案:
解析:
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师要想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就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换位思维,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做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换位思考正体现了这一核心。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位好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爱他们、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知其所想,知其所爱,知其所难,才能想办法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换位”。这样做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换位思考呢?
首先,体验感受,善待学生。有一位教育界前辈曾说:“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经历过多种学生角色,有着亲身的体验,眼前的学生就是某个时间段自己的再现,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知道教育“自己”的方法,才使他们更容易走近学生,更容易成为好老师。
当我们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恶言相向的时候,不妨想想如果是自己听到那些话,是否会受到心灵的伤害;当我们一遍又一遍为一位“笨”学生讲解习题,学生仍不明白,自己偃旗息鼓的时候,学生是否也在为自己的“笨”而自惭形秽;当我们对一位偶然成绩不理想的“好”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他是否也在为成绩的不理想而困惑、伤心。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换位地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善待每一个善良的心灵。
其次,学会倾听,理解学生。倾听是沟通的桥梁;倾听是最美的语言;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更是学生的需要。然而很多时候,在学生面前,老师总是喜欢扮演先知者的角色,好像自己对学生的所有都了解,一遇到事情,总是在还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下结论。结果好像事情处理得很圆满,却有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学生。
教学是双边的师生活动,学生亦有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的沟通,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做一个倾听者,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不要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讲圣贤书”。
最后,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从而学会发展学生个性中的优点,让学生的个性成为学生发展的特殊才能,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快乐,就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作为教师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要适时调整自己位置,去包容学生的个性,悦纳学生的个性。
在教育生涯中,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如同对待我们心爱的孩子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总之,换位思考是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己。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蹲下身来去寻找问题。贴近学生去发现问题,换个位置来解决问题。让我们从心里记住: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老师……
【点评】
材料是在启示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愿意或者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的原因,即要学会换位思考。文章整体的思路是:开篇点题—分析原因—说明方法。详细来说:
第一段。文章并没有如其他议论文那样先分析材料或者列举故事再提出论点,而是单刀直入,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想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就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换位思维,即让双方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做事。
在第一段亮明论点后,为了不让论点太单薄,文章在第二段从新课程出发,通过分析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来对论点进行丰富,使论点更具有可辩性。
第三段,作者通过列举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的故事来对为什么要换位思考进行事实论证。在这里文章并没有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在最后结合事例,再次深化。帮助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如此,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是和谐融洽的。
作者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文章并没有将论点停留在简单的阐述原因、现象的层次上,在前三段铺垫的基础上,第四段文章顺利发出了很多人急于知道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换位思考呢?
接着第五、六、七、八、九、十段,作者浓墨重彩,利用六段的篇幅,从“首先,体验感受,善待学生;其次,学会倾听,理解学生;最后,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三个角度,各用两段的分量,有分析,有事实地介绍了自己对如何换位思考的看法。从体验到倾听再到关爱,层次逐渐加深,对换位思考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了作者对换位思考的理解也是逐层深入的。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利用排比句式概述为什么要换位思考、如何换位思考、呼吁换位思考,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到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