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什么是格里高利圣咏?它是怎样形成的?圣咏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格里高利圣咏?它是怎样形成的?圣咏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antus)的含义?


参考答案:

含义:格里高利圣咏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Magnus590-604)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CantusPlanus,Plainchant)。


第2题: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antus)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功能: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基督教的教仪分成日课(DailyOffices)和弥撒(Mass)两大类。
(1)日课(DailyOffices)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不同时辰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2)弥撒(Mass)是天主教会在星期日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里举行的仪式。弥撒仪式为纪念耶稣受难而设立,它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礼拜仪式。


第3题: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基本特征:
(1)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
(2)节奏自由,由歌词的韵律决定。
(3)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多呈拱形。
(4)音乐结构由歌词段落的划分来决定。
(5)音乐具有节制和超脱的表情特征。
历史意义:它是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4题:

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和特征


参考答案:

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成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I,在位于590—604)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苏歌(plainsong)。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4世纪以来,基督教从地下走向公开,迅速向各地传播,基督教的礼拜典仪也开始要求从原始状态步入完善和规范,不同地区的基督教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约8、9世纪,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它不过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最开始从罗马带到高卢的圣咏可能只是词而没有音乐,为了让法兰克人掌握罗马圣咏,必须兴办歌唱学校,并从罗马引进歌手。为了让罗马圣咏能在高卢更好传播,查理大帝要求阿尔昆记录、增补并完成圣咏歌谱,这样的结果是,圣咏的吉普在高卢比在罗马得到更早的发展。罗马的音乐是通过口传进入高卢的,当它在新的土壤中生长时,一些高卢当地的礼仪音乐因素不可避免地被融合与外来的罗马圣咏,这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的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其最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由于其宗教的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尔四、五度上行跳进后往往反向缓慢下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范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礼仪歌唱圣咏大致又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型,这也是圣咏的三种风格,它们使用于宗教礼拜活动的不同场合: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这些: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第5题:

格里高利圣咏继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9世纪时,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进行了统一,格里高利圣咏被确立为一种规范的礼拜音乐,并出现了对礼拜圣咏进行扩展的发展趋势。这种扩展一方面是人们对原圣咏进行进一步修饰和雕琢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追求变化的渴望。因此,在9世纪后的礼仪音乐中,我们看到了几种发展形式,它们表现为两种大的发展倾向,一是横向的扩展,二是复调的发展。其中,格里高利圣咏的横向发展形式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
1、附加段(tropE.:即在格里高利圣咏原有的基础上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
2、继叙咏(sequencE.: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所以也有“哈利路亚”的附加段之称,最后脱离了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3、宗教剧(latindramA.:宗教剧是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的。宗教剧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来教皇从1210年开始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表演宗教剧。


第6题: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antus)的形成?


参考答案:

形成: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塞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士一带形成的。公元754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下令废除原有的高卢礼仪和圣咏,以罗马圣咏取而代之,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继位后,于789年颁布法令,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一体化变革,形成了以罗马传统为基础,融合高卢因素的礼拜式和圣咏,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和主体部分,并且得到了推广和传播,最终又传回罗马。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整个诞生过程。


第7题: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它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
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
3、礼拜仪式中的咏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四大类:
(1)音节式(syllabicstylE.: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
(2)圣咏式(psalmodicstylE.: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
(3)音团式或纽姆式(neumaticstylE.: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
(4)花唱式(melismatiC.: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alleluiA.中。


第8题:

复调音乐的发展顺序为()。

A.格里高利圣咏-第斯康特-奥尔加农-克劳苏拉。

B.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克劳苏拉。

C.克劳苏拉-格里高利圣咏-第斯康特-奥尔加农。

D.奥尔加农-格里高利圣咏-克劳苏拉-第斯康特。


参考答案:B

9世纪初,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也多半是即兴演唱。所以格里高利圣咏排第一,奥尔加农排第二。
随后第斯康特把旋律按照有量的节奏来演唱,就产生了新的复调形式(风格),所以排第三。
而克劳苏拉实际上就是华丽奥尔加农中以第斯康特风格写成的圣咏复调段落,故排第四
故本题选B

第9题:

()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A.继叙咏

B.奥尔加农

C.附加段

D.第斯康特


参考答案:C

第10题:

什么是格里高利圣咏?它是怎样形成的?圣咏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格里高利圣咏是基督教仪式上所用的音乐。
相传公元六世纪左右,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最终统一了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同时为了适应这一规范的基督教仪式活动,对各地教堂礼拜仪式中使用的不同圣歌进行了收集、选择,整理成了一套《对唱圣歌集》,实际上最终统一基督教仪式并完成这项编订圣咏任务的不是格里高利教皇本人,而是在他一百多年之后的法兰克人完成的。这套《对唱圣歌集》被后人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具有如下艺术特征:格里高利圣咏所有的调式为八种自然音调式(即教会调式),圣咏的词来源于《圣经》,它的旋律音域不宽,是多为级进成弧形的单音音乐。圣咏在节奏上自由而灵活,演唱形式为无伴奏的男生齐唱或对唱,表情上追求超脱、宁静的气氛,是一种专为宗教仪式所用的实用性、功能性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