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三尺法”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三尺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西汉武帝时,廷尉杜周不依法办案,而是专门迎合汉武帝的旨意断狱。有人指责他“不循三尺法”,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在纸张发明以前,法律一般是铸在鼎上的,而在邓析私造“竹刑”以后,竹简成为记载法律的主要材料。秦汉时,用于书写文字的竹简长短不一,一般短简用于缮写传记、杂文,而长简用于缮写经典,三面有棱的简则用做儿童识字的课本。皇帝册封诸侯的策书是用二尺或一尺长的简,平时的诏书则用一尺长的简,民间缮写的传记、书信等也都用一尺长的简。汉代的律令是记载在长简上的,史书记载“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盐铁论·绍圣篇》),居延汉简中缮写法律的汉简中最长的一支(甲编第2551号)简长0675米(汉制一尺为0233米)。不过,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简策的长度并不严格遵循制度的规定,有的简策是有出入的。实际上,汉代人是举大数概略地把用于缮写律令竹简的长度叫做“三尺”的,并把“三尺法”作为法律的代称。宋代王观国《学林》认为:“法律者,一定之制,故以三尺竹简书之,明示其凡目,使百官万民巡守之。故谓之三尺。”
旧时,衙门的公堂是依据法律审理案件的地方,审案时放文房四宝及捕签、荆签、惊堂木等审案所需物品用的桌案,也被俗称为“三尺法桌”或“三尺公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第2题:

古书中男子手中常握有“三尺”,这“三尺”指的是()。


正确答案:

第3题:

“无风三尺浪”主要是指:()

A、风浪

B、涌浪

C、气压波

D、内波


参考答案:B

第4题:

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请问它指()?


正确答案:

第5题:

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我国()。


正确答案:贵州省

第6题:

下面的别称应对错误的是()。

  • A、桑梓:家乡
  • B、社稷:国家
  • C、轩辕:祖国
  • D、三尺:史书

正确答案:D

第7题:

三尺法


正确答案: 汉简最长两尺四寸(约55CM多),合战国三尺,用于写六经,国史,礼书,法令,故有“三尺法”之说。

第8题:

四川长嘴壶的长度一般在()左右。

A、一尺

B、二尺

C、三尺

D、五尺


正确答案:C

第9题:

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请问它指什么?()

  • A、长矛
  • B、剑
  • C、身躯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这“三尺”是指()

  • A、毛笔
  • B、剑
  • C、马鞭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