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试析各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特征。

题目
问答题
试析各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⑴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都是由多所学院组成的。在为学生提供寄宿等生活环境和导师指导等学习环境方面形成传统,在经济经营上具有独立自治意义的学院。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两所大学的招生人数在17世纪30年代曾超过4000人。这两所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和神学。文科课程一般教学全部用拉丁语教学。学生学习4年后,通过考试,就可以被授予学士学位。再学习3年可以得到文科硕士学位。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1687年的《数学原理》,确立了数学在大学文理课程中的地位,确立了剑桥在此领域中的传统优势。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⑵牛津和剑桥之外的高等教育:1666年在牛津郡的内特勒贝德建立了一所高等专门学院。这些高等专门学院最初是私人办的,甚至是秘密边办起来的,通常只有一个导师在自己家里教人数很少的一组学生。学校的数量也不多。当牛津和剑桥拒绝科学的时候,科学却通过俱乐部、学会和私人赞助而繁荣起来。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5年,出版了《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1768年成立了皇家艺术学会、不列颠博物馆,使伦敦成了世界上最大图书馆所在地。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答案:
解析: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中世纪高等教育的概念??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惟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2)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概念??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些中等学校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至此,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扩展,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3)19世纪后高等教育的概念??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有了新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
其主要表现为:??①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特别是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短期专科教育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其规模也蔚为可观。??②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又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这些非正规大学也被许多国家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显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能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指称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第2题:

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是()

  • A、首创了近代科技教育
  • B、废除了八股取士
  •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
  • 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正确答案:D

第3题:

试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参考答案: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打破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在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是其代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容闳等。在教育方面,他们提出学西学、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到19世纪90年代,这种思想,在阶级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的条件下,很快形成了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称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世同等。他们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等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4题:

美国近代高等教育与管理


正确答案: ⑴美国高等教育的移植。美国高等教育是从移植英国高等教育开始的。北美第一所高等学校、1636年创办的哈佛学院就是移植的产物和典型。威廉`玛丽学院与1700年成立,耶鲁学院于1701年成立,新泽西学院1746年成立,费城学院1755年成立,罗得岛学院1764年成立,昆士学院1766年成立,他们的创办目的都是为各自的教会培养教士。⑵州立大学的建立:1776年美国独立后,政府开始过问和整顿殖民地时期原由的学院。哈佛学院1780年该名为大学。整顿遭到强烈的反对。达特茅斯诉讼案是这一斗争的最高峰。1819年,经联邦最高法院审理,州议会败诉,达特茅斯学院恢复。州立大学开始主要出现在南部和西部。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大学的发展。一方面向大学颁发特许状。另一方面,政府还采取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控制大学的办学方法。1862年国会通过了“毛雷尔法案”,法案公布后,州立大学迅速增加。杰裴逊针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倡大学自由。

第5题:

()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正确答案:欧洲中世纪大学

第6题:

比较各国考试组织机构管理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 A、适应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 B、适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
  • C、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 D、适应大学选拔人才

正确答案:A,C,D

第7题:

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①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②产业革命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④产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第8题:

试析近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参考答案:

由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中国近代资本积累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积累经济基础不同。英美等国家是以工商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中国则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二者资本积累的经济基础不同。
二是积累手段不同。英美等国家资本积累既有和平手段(即税收手段),又有暴力手段。中国资本积累主要是和平手段,暴力手段较少。二者资本积累的手段有所不同。
三是积累范围不同。英美等国资本积累的范围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外市场。中国资本积累只有国内市场,没有国外市场。
四是积累程度不同。英美等国家资本积累程度较为充分,中国资本积累程度极不充分。这一点可从中国近代官办企业和私人企业发展缓慢的事例中找到许多例证。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造成中国官办企业和私办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极为缓慢。


第9题:

试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及作用。


正确答案: 特点: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此,它一产生,就具有以下五个明显的特点。
1、没有经过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即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工厂。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途径有二:一是由地主、官僚、买办、华侨等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原有的作坊主投资设厂升级。
2、地区分布相当集中。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其中尤以上海、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多,在地区分布上相当集中。
3、多数私人企业内部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4、与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政策、原料、市场等联系。
5、与外国资本主义也有相当多的联系。如资金、技术、机器等联系。
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作用:
1、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同时对近代交通、商业、外贸等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如用国货代替洋货等。
3、初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即由以传统农业向以近代工商业转化。

第10题: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


正确答案: 1、德国大学基本上以巴黎大学为典范。⑴新大学运动: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也使德国成为新大学运动的先行者。梅兰希顿是当时领导者之一。主张,教义必须与科学相结合。魏丁堡大学是新教大学的重要代表。这些大学不仅讲授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名著,不仅讲授基督教与非基督教作家的名著,还讲授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
2、17世纪,在法国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大学有开始了一场倡导理性精神、追求学术自由的新大学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近代哲学和科学的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科学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原理普遍的受到承认,并被列入大学的基本法;教学方法也有了改变(解释标准课本被科学系统的讲授所取代,传统的辩论逐渐被课堂研究所替代);教授在做报告时开始采用德语;新人文主义意义上的古典作品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