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问答题阅读《蝉》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片段),回答第16小题。案例:环节一1.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吗?唱歌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一蝉。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他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

题目
问答题
阅读《蝉》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片段),回答第16小题。案例:环节一1.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吗?唱歌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一蝉。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他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3.适时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蝉的信息?(可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4.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5.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环节二1.速读,为文章分段,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写“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引出下文,强调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及蝉出洞脱皮的过程。第三部分(12-17):写蝉产卵及纳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第四部分(18-24):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的过程及幼虫挖穴隐藏住自己。第五部分(25-26):作者感叹蝉生长的艰难,让人们喜爱它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谈谐幽默,一出版即风廉世界,不但为小读者所喜爱,也让成年读者喷喷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3.再读(默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4.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5.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说明文语言特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小结写作特点:文笔轻松活泼,描写生动形象,颇有文采,有叙述,有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蝉的特征。环节三法布尔笔下的蝉如此可爱,请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一种小动物(如猫、狗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问题:(1)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10分)(2)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10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分子”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利用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等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
环节二: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环节三:演示实验
1.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2.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测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环节四:根据以上活动,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
环节五:多媒体动画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
环节六:总结概括,形成分子概念。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请分析教学环节二的教学价值
(3)从该教学片段中可以分析得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以该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上述教学过程运用了情境创设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的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在环节一.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当学生对分子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总结概括分子的概念。
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动画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
实验法: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品红的扩散实验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2)在环节二中,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有以下几种重要价值:
①运用微观模拟.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分子和原子属于微观结构。难以从宏观上观察.通过多媒体演示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一些微观的、肉眼无法观察的化学本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较之单纯的l21头讲解要形象直观得多。
②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该老师的设置,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也突破教学
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3)从该教学片段中可分析得出分子具有如下特征: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说明分子很小;
②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现象,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并且运动速率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
③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通过该案例进行分析.化学概念教学中用到的直观教学手段有:
①在课程开始,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化学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运用了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
②教师通过多媒体等直观展现苯分子的图像,动画展现水的蒸发与分解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分子很小.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解,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可分解,用到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③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推测分子的特征,用到的教学手段为实验教学。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化学概念教学中用到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第2题:

阅读《绿色蝈蝈》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完成下面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反《昆虫记》
法布尔(1823一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资料)
环节二
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环节三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声、形、斗、食、居。
2.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受到的启发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环节四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2.再读(默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3.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1)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送给蝈蝈其他的雅称吗
(2)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5.小结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幽默,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蝈蝈的特征。
环节五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请你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
问题:
(1)梳理教学过程,概括出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2)请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指出并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


答案:
解析:
(1)环节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相关内容及课文的描写对象——蝈蝈。 环节二:解决生字词问题。
环节三:梳通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环节四:品读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环节五:布置作业。
(2)该教学案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环节一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蝈蝈的相关资料,形成对蝈蝈的初步认识;
在环节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问题;
在环节三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对蝈蝈描写的句子,概括出蝈蝈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依据,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探究意识:
在环节四中,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特点,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环节五中,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练结合起来。

第3题:

四、教学设计题(10分)

第 13 题 试举出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精彩的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
答案略。

第4题:

“小李,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吗?”这个句子从结构上看是()

A体词性(名词性)偏正短语作宾语

B主谓短语作宾语

C兼语短语作宾语

D连动短语作谓语


A

第5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说明】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2
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案例1与案例2分别是两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
【案例1】

【案例2】

(1)请从课程基本理念的角度,写出案例1与案例2教学设计的异同点。
(2)请分别写出两位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策略。


答案:
解析:
(1)相同点:案例l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资料,自己学习有关知识,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医院实地参观学习,最后讨论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案例2是让学生课前做一个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规律,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最后根据凋查以及探究的结果总结归纳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重要性。两个教学设计都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基本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案例l中教师组织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看懂化验单和各种检验设备,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案例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结论.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案例l中的教师运用了STS教学策略;案例2运用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高中生物课程的理念: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常用教学策略:①概念图教学策略。绘制概念图,利用概念网进行教学。②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③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生物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④直观教学策略。直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⑤STS教学策略。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第6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

1.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歌唱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次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 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79 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 1880 年作者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直至去世。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 你可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资料)

环节二

1. 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 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环节三

1. 速读,你从文中获得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声、形、斗、食、居。

2. 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受 到的启发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环节四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呢?你能从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2. 再读默读,品味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

3. 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4. 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1)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送蝈蝈其他的雅称吗?

(2)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5. 小结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幽默,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蝈蝈的特征。

环节五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请你也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
(1)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10 分)

(2)请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指出并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一条优点。(10 分)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过程环节的分析与把握,需要考生深入题干中去梳理每一环节的内容,整合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需要考生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教材编排意图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零指数幂”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

片段一:观察下列式子,指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相应的幂有什么变化规律?猜测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题干,将题目涉及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并完整论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第三,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8题:

还记得你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一次挫折吗?当时的心情及反应如何?


正确答案:
       

第9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答案:
解析: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放性教学理念。 (2)片段1:“他们以4-6人为小组,有的挑选叶片,有的两手撑开袋子,有的将叶片分别装到两只黑色的塑料袋中,有的拿着白线绑扎着,有的在旁指点比划着,有的忙着写标签……”在小组分工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创设了开放
式、民主式的活跃课堂。
片段2: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植物会呼吸吗 ”“如果植物能呼吸,它应该是呼出二氧化碳吧 ”“如果植物真的也呼出二氧化碳,那晚上我们的氧气有没有可能不够啊 ”体现了王老师不仅注重课上的实验探究,而且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迁移到课外,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王老师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没有打击,而是鼓励和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第10题:

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几个环节。

  • A、选编案例
  • B、引入案例
  • C、分析讨论案例
  • D、评价案例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