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单选题阅读下面这段教学实录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A]生: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但是没有读出对藤野先生的尊重、思念之情。  [B]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C]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D]同学们都很紧张谁会被推荐。之后被推荐的同学起来又读了一遍课文。  以下是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这位教师的做

题目
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段教学实录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A]生: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但是没有读出对藤野先生的尊重、思念之情。  [B]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C]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D]同学们都很紧张谁会被推荐。之后被推荐的同学起来又读了一遍课文。  以下是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进行的评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学生的点评中肯,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

B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简短,这是一种很好的点评风格

C

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乏有效沟通,缺少感情

D

由于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不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孔乙己》
B、《藤野先生》
C、《社戏》
D、《故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不符合题干的“小说作品“要求。《孔乙己》《社戏》《故乡》均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本题当选B项。

第2题:

导读鲁迅的《社戏》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小说集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药》
D.《藤野先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学中的现代小说。

D选项,《藤野先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均选自《呐喊》,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3题:

请用“读议讲练法”为八年级下册课文《海燕》设计课堂教学。


正确答案:

用“读议讲练法”设计课堂教学:
①指导学生阅读:②提出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③教师讲解重点;④指导学生练习。

第4题: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
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答案:D
解析:
教师的任何一次作业设计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每一道作业题目都应该指向不同的任务目标.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分析这位教师的四道作业设置不难发现其是从文章语言、内容、思想、主旨、阅读能力等不同角度延伸开的,是一个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设计层次.故第四题设计也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第四题中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第5题:

阅读《风筝》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大家先来看几张放风筝的图片,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场景以及图片中人物放风筝时的心情。

生:(B)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空旷的广场上放风筝。看见风筝在蓝天里飘荡,大家笑啊,跳啊,十分开心。

师:(C)请你再说得生动一些,语言再美一些。

生:(D)嗯,嗯……(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B.该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想象能力
C.教师的提示语明确,具体,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D.该生不能进一步补充,说明形象描述能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教学实施技能中的引导与指令。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会采用各种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同时也要明白,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与学习紧密联系,教师在布置学习活动用语时应该明确。而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指导,同样应该做到指导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A项:课堂中呈现有关图片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观察能力,并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发展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该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有条理性,用词准确,可见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根据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可见学生对于画面有着一定的观察。并能结合孩子们的行为展开心情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该教师的教师用语启发和引导不够具体,并没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用词,以至于学生无从下口。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该生在教师的引导后无法表达,可见学生在语言的优美表达上领悟得不够深刻,因而无法展开画面描述,形象描述能力较弱。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6题:

阅读《风筝》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大家先来看几张放风筝的图片,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场景以及图片中人物放风筝的心情。
生:(B)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空旷的广场上放风筝。看见风筝在蓝天里飘荡,大家笑啊,跳啊.十分开心。
师:(C)请你再说得生动一些,语言再美一些。
生:(D)嗯,嗯……(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B、该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想象能力
C、教师的提示语明确、具体,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D、该生不能进一步补充。说明形象描述能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不够具体,以至于让学生无从下口。

第7题:

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名鹊起。当时,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来的朱自清,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新生介绍:“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背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B)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学生读完课文、师生共同订正字音、解释词语)

师:刚才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大家再来诵读课文。(全班齐读)

师:(C)读得很好,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了哪几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D)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画出来,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学生在书上画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相关背景知识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随文学习字音和词义,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
C.问题紧扣课题,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
D.抓住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体会动作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教学实施。在做教学实施评价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题干中的教学实施环节与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贴合。2、题干中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能够合理展开。

A项:通过朱自清和《背影》的相关故事引入文本,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正确,排除。

B项:通过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本课生字词,与情感脉络无关。错误,当选。

C项:紧扣题目《背影》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背影”二字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感情脉络。正确,排除。

D项:通过描述父亲的动作,着重点出父亲动作的关键动词,引导学生通过字词体会课文感情。正确,排除。

第8题: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 该教师成功的化解了该事件, 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阅读后按要求答题。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对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说:“请你把这段课文给大家读一下,好吗?”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名学生不顾有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 执教老师笑容依然, “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 ” 果然,在后半节课上这个学生主动发言, 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

请分析该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的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素养。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案例中的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较高的教育教育教学素养。案例中的老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在公开课上不愿读课文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保持沉默的权利,没有因为学生在公开课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去批评学生。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自己公开课的配合者,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②.案例中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教育机智。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教师沉着冷静,用自己的智慧迅速而正确地化解问题。在公开课上,学生大胆地表示自己不想读,这时候教师没有因为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表达自己所想而生气或者逃避,而是因势利导,教师开玩笑一样鼓励他,给了学生希望的“台阶”。后半节课学生积极表现,圆满地解决问题。③.案例中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这节课是一节充满师爱的教育过程,教师允许学生犯错误,坚持正面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9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划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一直徜徉在亲情的河流中,在你心中,家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件小事。
(B)检查预习:课文写哪些人在哪里散步?一句话概括。
(C)初读感知:(配乐读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家人关系怎样?从哪看出?(学生初谈印象)
设想情境:无边的田野,隐约出现几个小黑点。镜头推近,原来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相携散步,母亲、我、妻、儿。
小结初读感受:
唱出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体谅——亲情美
(D)引导写作:(选材上)一件小事,写出亲情之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单元课文导入,自然、亲切,激发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
B.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句话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C.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阅读都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教师设置这次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D.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但不应将写作安排在初读环节,这不利于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拓展


答案:D
解析:
阅读与写作应紧密结合,且这种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越自然越容易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里教师在初读一设置情境一小结感受后引导写作的切入点巧妙实在。

第10题:

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学生上台板书)

师:(A)字写得还不错,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值得大家学习。

师:(B)再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给全班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举手,指定一位学生朗读,安排其他同学纠错)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不错,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纠正了几个读音错误,下面全班同学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课文中描绘的秀丽、壮美的景色。如果再注意情感,那就更好了,老师给大家示范以下。(教师范读)

师:我们再来朗读。朗读时,要想象天空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作者坐在船上,随流水飘荡。(C)(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船儿呦,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些美丽地福寿江看个够……(课堂里想起热烈的掌声,学生朗读)

师:(D)读得不错,大家看看,第一段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评价内容具体,对全班学生书写具有引导作用
B.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C.即兴唱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重点
D.朗读后直接分析结构,缺乏过渡,略显突兀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阅读教学实施。在做教学实施评价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题干中的教学实施环节与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贴合。2、题干中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能够合理展开。

A项:教师评价学生有理有据,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性评价,对全班学生的书写有引导作用。正确,排除。

B项:教师运用了学生齐读、教师示范读等方式,朗读方式多样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种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正确,排除。

C项:即兴唱歌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更好地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秀丽、壮美的景色。没有脱离教学重点。错误,正选。

D项:朗读后没有总结或者过渡性的语言,直接转入结构分析过于突兀,会让学生措手不及。正确,排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