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问答题简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作品。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简析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中的婴宁形象。


正确答案:婴宁是被鬼母养大。她是狐仙之女。鬼母秦氏去世后,丈夫恋上了狐仙。婴宁爱笑。从她出生便是如此。第一次王子浮初见便是被她的笑声所吸引而念念不忘。婴宁爱花,她所到之处便遍栽花木。由于她巧笑嫣然时遗落于河水中的花,而使一个男子对她起了相思之情。婴宁天真自然,纯真无暇。当王子浮误打误撞地找上家门之后,她丝毫没有所谓男女有别,与表哥王子浮自然相处,无丝毫做作之处扭捏之态无世俗之礼,更无世俗之伪。婴宁虽然纯真,但纯真朴实,真情自然,两人互谦互让,恩恩爱爱,相处甚是愉快。婴宁虽然心地纯良,但亦狡黠。

第3题:

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的?


参考答案:以《叶生》为例。叶生的才华受到潍阳令丁乘鹤的赏识,由于丁“游扬于学使”,他得以第一名进学。可是在乡试中,他却依然铩羽而归。叶生面对一再的打击,一蹶不振,“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终于忧愤而死。叶生死后,魂魄依从因忤上官而免职的丁乘鹤,而不知身已为鬼,并将自己的才华尽数传给丁公之子。在叶生的教授下,丁公之子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不久又在会试中高中。在丁公父子的劝说下,叶生的鬼魂应试,终于得中。当他的魂灵回乡见到妻子,被妻子点破他已经死去多年,便扑地而灭。但明伦刚读到文章开头,就“为之大哭”,冯镇峦读到一半,就“放声一哭”。这则并不太长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艺术力量,就因为在叶生身上,熔铸着作者自身的经历。正如冯镇峦所说的“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文章憎命,所如不偶”,是叶生的经历,也是蒲松龄的经历;叶生因为丁乘鹤的游扬而取得秀才第一名,也是蒲松龄早年受知于县令费祎祉、学使施闰章的移植;叶生放榜后嗒然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也正是蒲松龄铩羽而归后“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的写照。


《叶生》一篇,正是作者用泪水和笔墨写成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我们不难看到蒲松龄的满腹悲酸。丁公曾问叶生:“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叶生回答:“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在这似乎达观的言辞中,又浸透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多少辛酸的人生感受。


对主体价值的高度认定,必然导致对压抑、埋没主体价值的环境的批判。于是,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囿于历史的局限,蒲松龄对科举所作的批判,主要是基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站在科举失意的弱势读书人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批判的矛头也就更多地指向那些使自己受害的科举考试的具体运作者——考官身上。这种批判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揭露考官的徇私舞弊;二是从识鉴能力出发,揭露他们有眼无珠,头脑冬烘。


第4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他创作《聊斋志异》的关系。


正确答案:(1)蒲松龄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揭露和抨击科举制度作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2)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友家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3)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4)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第5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对《聊斋志异》创作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有深切的体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聊斋志异》中。
2)三十多年农村教书先生的生活对他创作《聊斋》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他有充裕的时间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在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作了一定的准备。
3)蒲松龄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闻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成为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第6题:

简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正确答案: 蒲松龄从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批判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如《三仙》,读书人应考,偶然得到题目,而出题目可写文章的三个“秀才”居然是癞蛤蟆、螃蟹和蛇。
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 如《素秋》,俞士忱“一击不中,冥然遂死”。
没有对科举制度作深刻、全面的否定,如《叶生》篇中的叶生,病倒死去后变成鬼还沿继续考试。

第7题: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两书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对科举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批判,如考官昏庸无才,徇私舞弊,致使真正有才之士无法脱颖而出;。而后者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科举制度本身,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不是如其他同类作品只是对科举制度的弊病进行批判,是其高明之处。认为以朱注《四书》、《五经》取士的科举制度,不仅用无人性的理学毒害了读书人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如王玉辉那样的人,而且也扭曲了读书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人格,直接间接地培养出了愚钝、麻木、无耻,不讲“文行出处”的文人。因此,后者对科举制度批判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前者

第8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活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1、作幕宾的生活,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有重要影响。
2、南游归来后坐馆教书、耕田度日的生活,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南游归来后坐馆教书、耕田度日的生活,既使蒲松龄获得了搜集民间传说,创作《聊斋志异》的好机会;又使他接近下层人民,了解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使他能够在《聊斋志异》里充当人民的代言人,表达人民的爱憎情感和愿望要求。创作目的。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3、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弊端和腐败、对落地士子的痛苦有深刻的体会,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第9题:

简述《聊斋志异》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正确答案: 1.蒲松龄在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但是并没有全面否定科举制度,而是将批判的矛头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这一现象上。
2.在聊斋的很多篇章中,作者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如《叶生》中的叶生,毒害深入灵魂。

第10题:

请简单介绍《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正确答案: 清代前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六十多岁时,终于放弃了仕途幻想。
他曾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