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均为蒲松龄原创。

题目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均为蒲松龄原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是自觉地把记述怪异的故事和表达、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苦闷结合在一起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简述蒲松龄的生活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1、作幕宾的生活,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有重要影响。
2、南游归来后坐馆教书、耕田度日的生活,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南游归来后坐馆教书、耕田度日的生活,既使蒲松龄获得了搜集民间传说,创作《聊斋志异》的好机会;又使他接近下层人民,了解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使他能够在《聊斋志异》里充当人民的代言人,表达人民的爱憎情感和愿望要求。创作目的。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3、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弊端和腐败、对落地士子的痛苦有深刻的体会,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第3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佳作甚多,其中阿宝卓然异色,除去人物形象生动,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离奇等原因外,还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阿宝天生就带有亲和力,他总是说笑话、做滑稽的动作来取悦别人,性格开朗爱耍宝,表面滑稽实际重情重义。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第4题: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作品。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聊斋志异》是()借妖狐鬼怪的故事,编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A.冯梦龙
B.蒲松龄
C.吴敬梓
D.汤显祖

答案:B
解析: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在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第7题:

蒲松龄曾将《聊斋志异》概括为“孤愤之书”。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的?


参考答案:以《叶生》为例。叶生的才华受到潍阳令丁乘鹤的赏识,由于丁“游扬于学使”,他得以第一名进学。可是在乡试中,他却依然铩羽而归。叶生面对一再的打击,一蹶不振,“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终于忧愤而死。叶生死后,魂魄依从因忤上官而免职的丁乘鹤,而不知身已为鬼,并将自己的才华尽数传给丁公之子。在叶生的教授下,丁公之子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不久又在会试中高中。在丁公父子的劝说下,叶生的鬼魂应试,终于得中。当他的魂灵回乡见到妻子,被妻子点破他已经死去多年,便扑地而灭。但明伦刚读到文章开头,就“为之大哭”,冯镇峦读到一半,就“放声一哭”。这则并不太长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艺术力量,就因为在叶生身上,熔铸着作者自身的经历。正如冯镇峦所说的“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文章憎命,所如不偶”,是叶生的经历,也是蒲松龄的经历;叶生因为丁乘鹤的游扬而取得秀才第一名,也是蒲松龄早年受知于县令费祎祉、学使施闰章的移植;叶生放榜后嗒然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也正是蒲松龄铩羽而归后“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的写照。


《叶生》一篇,正是作者用泪水和笔墨写成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我们不难看到蒲松龄的满腹悲酸。丁公曾问叶生:“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叶生回答:“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在这似乎达观的言辞中,又浸透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多少辛酸的人生感受。


对主体价值的高度认定,必然导致对压抑、埋没主体价值的环境的批判。于是,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囿于历史的局限,蒲松龄对科举所作的批判,主要是基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站在科举失意的弱势读书人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批判的矛头也就更多地指向那些使自己受害的科举考试的具体运作者——考官身上。这种批判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揭露考官的徇私舞弊;二是从识鉴能力出发,揭露他们有眼无珠,头脑冬烘。


第9题:

简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科举制度的态度。


正确答案: 蒲松龄从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批判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如《三仙》,读书人应考,偶然得到题目,而出题目可写文章的三个“秀才”居然是癞蛤蟆、螃蟹和蛇。
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 如《素秋》,俞士忱“一击不中,冥然遂死”。
没有对科举制度作深刻、全面的否定,如《叶生》篇中的叶生,病倒死去后变成鬼还沿继续考试。

第10题:

“范进中举”的故事出于()

  • A、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 B、吴敬梓《儒林外史》
  • C、蒲松龄《聊斋志异》
  • D、刘鹗《老残游记》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