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问答题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题目
问答题
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正确答案: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齐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第2题:

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第3题:

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什么启示 作用?


答案:
解析:
首先,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 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没有任何 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皮亚 杰认为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 也不大。因此,教师创设或提供教学情境应该是 恰好适合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不平衡, 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其次,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 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 知水平相匹配。 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体会 到一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认 识,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因为学生 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牢获得知识的,是在 检验自己的思维%^不断得到反馈的。思 维的素材取决于具体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 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第5题:

下列对桑代克联结说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B.桑代克用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
C.桑代克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
D.桑代克的理论存在机械化和简单化的缺陷
E.桑代克的理论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能解释简单的学习

答案:A,B,C,D,E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考试常考的内容,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视。故选ABCDE。

第6题:

1.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第7题: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正确答案: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1)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的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2)重视活动在幼儿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3)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4)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5)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的交谈中,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乐于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同时,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第8题: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正确答案:

第9题:

简述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案:
解析: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 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第10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当今 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取和改造国外教育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杜威倡导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 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陶行知 在批判地吸取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如“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即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 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 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生活 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辏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 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两种“八股",即 “老八股”和“洋八股”。前者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实行新教育后的表现形式。然而,非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也与民众生活无涉,中国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因为 新教育的实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当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关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立足于自身,如何汲取外部的必要营养,如何成就独立自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既有苏联的教育理论模式,又有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理论框架,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在长期简单化的理论复制 当中,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几乎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当今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陶行知先生一直 反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拉洋车”“仪 型他国”。他一方面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家的先进 思想,同时,又不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创造 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需要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应该成 为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楷模。所以,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的教育理论时,应注意对不同教育理论流 派、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整体上进 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 的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 研究的自我发展,并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逐步 走上动态开放、日趋深入和丰富的健康发展 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