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问答题试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题目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而诗的主流是严整的,尤其格律诗出现后,它的句式必须整齐划一。
词的句法灵活多样,而诗的内部结构则是较为固定的。
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诗也必须押韵,但是没有词的变化丰富。
词的对仗多样。诗也讲究对仗,但是词对于是否两句对仗,在什么时候对仗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词的结构形式上的分片,也是诗所没有的。
词的体式繁富。诗只有几种体式,而词的体式中词调有826调,词体有2306种。

第2题:

姜夔的咏物词有什么特色?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姜夔是南宋时期与辛弃疾名声相齐而风格迥异的一位词坛大家。姜词在讲究格律、炼字琢句、用典咏物方面与周邦彦一脉相承。但是,他又创制出清淡峭拔的风格,是此前词中所未有的境界。姜词现存八十四首,可以说篇篇都是覃思精审之作。其中个人生活的描述以及身世感慨的抒发占有很多比例。他曾在诗中自述身世:“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多桀的生涯,抑郁的情怀,使得托事咏物成为姜词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他的词中咏梅有二十八首,咏柳有二十五首,其他还有咏蟋蟀,咏荷华等,足见他对这一表现方式的偏爱。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的咏梅二首:《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和范石湖是好友,又是音乐上的知己。两人对梅花有一种特殊的赏爱之情,两人对酒赏梅时,范就请姜作梅词,并且须用姜自制之曲。姜果然襟期洒落,不负所托,写下了这两首千古名章。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咏物词的异同?


正确答案: 苏轼虽不有意以主要精力和才华为词,但因为是大手笔,挥洒自如,触处生春,所以在词的领域里也有开拓创新。他的“以诗为词”的作法,令词的境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所创作的咏物词,正是他对词革新的一个具体体现。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标明咏物的就有三十余首,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之前的任何词人。就咏物的表现手法而言,也较为多样化,不似从前那般单一地、只是照着传统感物言志的套路、却缺乏主观投入的写法。这些咏物作品在苏词中的出现,不仅是对咏物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为此后词体日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一面须步其韵而作,限制了自由的发挥;一面又作意翻新,有别于前人。苏词能够“不粘不脱”,跳出杨花来抒情,然而又句句暗中关合杨花。他的《定风波·红梅》词,避开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前写寒雀对梅花的钟情以显示梅花的姿色和风韵,后写以文会友以进一步衬托梅花不平凡的格调。
周邦彦是北宋末笼罩词坛的大家,他的作品运用了与苏轼绝然不同的方式,即由直抒胸臆转向安排巧思。他的咏物作品数量并不多,在二百多首词中只有十余首,但写得却是“摹写物态,曲尽其妙”,这已足使后人称美不已。周邦彦善于长调慢词,他的长调咏物词,除了安排巧思的独特方式,足以启发南宋咏物词的思路。在他的长调咏物词中所采取的布局结构,不同于以往任何词人,其情感的表达隐微曲折,缠绵往复。其咏物词的代表作有《六丑·蔷薇谢后作》、《水龙吟·梨花》、《花犯·梅花》、《大酺·春雨》等。周邦彦的咏物词以咏花为最多,有的通过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情感,如《六丑·蔷薇谢后作》;也有的纯是写物体物之作,如《水龙吟·梨花》。周邦彦的另一首代表作《兰陵王·柳》,虽然不是咏物,但以柳写情,颇有特色。
周词作法与苏词不同。苏词清畅明丽,虽深情处亦文辞明了;周词缠绵沉郁,幻化无端,从不用一处直笔。苏词写杨花,章法简明,上片正面摹写,人物相关;下片设想杨花去路,愈出愈奇。周词则章法回环往复,绵密婉转,羁旅行愁之意,吞吐而不能放纵。周词在北宋末年压倒了苏词的影响,正在于它运用了一种与苏词绝然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手法。
总之,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做到“不粘不脱”,也就是既生动的描摹物态,又在其中寄寓情志。不同之处在于苏轼“以诗为词”,多在词中暗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宦海沉浮之感,手法上多直抒胸臆,语言自然蕴藉。周邦彦“以赋为词”,多在词中抒发羁旅离别之苦,手法上多铺叙,善于用联想等曲折达情。语言典雅工丽。

第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第5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期的豪放派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词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细微。如微雨淡月、飞絮残红、流萤寒蝉、云鬓香腮等等,柔美纤巧,轻灵疏淡。而在美化修饰时,则喜欢进带上浓重的女性色彩和闺阁气息。如词中写灯,一般不说油灯、明灯,而常用银灯,既给人形象上的晶亮之美,又让人读起来清脆浏亮。或者写作青灯、孤灯、残灯,带有一种凄冷哀婉的感情色彩。尤其突出的是韦庄在《菩萨蛮》词中写到:“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香灯,明显的沾染上女性的脂粉气。与此相似的还有香雾、香云、香风、香车、香尘、香泪灯,甚至连抽象的愁思都带有香气,称之为香愁;连虚幻的梦境都带有香气,称之为香梦。
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不仅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形象美,而且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暗示情感、渲染意绪等作用。诗中也追求语言的色彩美,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单词人们对色彩更垂青。他们通过对色彩的细致描绘,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绪体验,它比绘画更直观的再现色彩,往往意蕴更加丰厚。如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的一首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色鹭鸟与粉红的桃花,对比鲜明;而青和绿是大自然的基本色,青箬笠和绿蓑衣跟青山绿水浑然交融,显示出情怀淡泊的渔人跟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趣。

第6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
(1)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
(2)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代表作品:《终南山》、《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终南山》、《山居秋暝》都体现出这些特色。

第7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色?


正确答案:南宋末,咏物诗以师承繁盛之况。其中王沂孙可谓是咏物词传统中的集大成者。咏物诗从苏轼到姜夔一脉而下,虽个人趣尚和表现的风格不同,但对于咏物一体本身,还都是从各个方面丰富了他的表现手法。随着人们对“物”的认识的加深,从早期“感悟言志”中片段式“物”的描述,到后来“托物寄兴”时全篇集中对某一“物”的赋写,“物”在诗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相应地,咏物诗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且具有其精神方面的价值。到了南宋末期,王沂孙对咏物词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继承了赋写的手法,而且又发扬了喻托的传统;结构上既安排周密,又能于用典处以意贯之,浑化无迹。

第8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和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不同。


正确答案: 生活在北宋强盛时期的柳永和生活在北宋日渐衰落阶段的周邦彦都被后世人誉为婉约派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题材的范围上柳词广阔于周词,但在艺术特征方面,二人各有千秋。
在词的结构上,柳词层次分明,构思完整,而周词则前呼后应,首尾一气。如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起句一个“对”字引出雨后天之清澈,又一个“渐”字描绘出风紧日斜之冷落之境,读者可从几个接词中领悟秋景中的情,从而一幅清秋江天图印于脑海深处。而周词《蝶恋花•早行》,扣着一个“别”而将别前、方别、别后依次展出,显得一气贯注。
在词的语言上,柳词通俗明白,不避俚俗,有些时候便显浅露庸俗,而周词则典雅工丽。柳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篇语言浅显明白,末句更是不避俚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就是柳永力求口语化的明证,读之更觉亲切。周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极写怀人的深情,却无一丝的粗鄙。
在词的音律上,柳词虽富有音乐性,然格律不太严整,而且可以随意变动,而周词则格律整严。柳永因其生活多和下层人接近,为了便于歌妓唱词,于是尽量方便于唱,而改去拗口之词,从而显得格律性不严。周邦彦比柳永更精通音律,他不仅讲平仄,而且严守四声,这与他大晟乐府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在词的表现方法上,二人都善于铺叙,长于勾勒。然柳词接近于平铺直叙,周词则曲折婉转,开阖跌宕;柳词善于在动作方面白描,周词则在静态中寻求变化。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等等,通过各种离别时的动作行为来表现离别之情,平实而直切;周词《六丑•蔷薇谢后作》则通过“落花”这一静态景物,设身处地地用变化之词,从各个侧面千回万转、千锤百炼地描绘此景,实际上是借咏叹蔷薇花谢,表达对失意于仕途的自我感伤之情。
在词的体格上,柳词显得狂放不拘,而周词则更觉浑成。柳永因科场失意而唱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一类话,对寻花问柳、听歌买笑、依红偎翠,柳永偏偏词中吐露,甚至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周邦彦的词沉郁且情景交融,《兰陵王•柳》就是一首,其中情和景、人和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变.并且周词善于运用成语、典故且了无痕迹。

第9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 

第10题:

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词汇或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
(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