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问答题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体现新的知识观、学生观、以及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呈现三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于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A项: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的目标个数不是固定的,根据教材作用地位,重难点,以及学生情况等来设定的。因此,三维目标不能理解为三个目标。A项错误。

B项: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并不是教学三维目标。B项错误。

C项:教学三位目标都很重要,并且相互之间都有逻辑联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教学三维目标教师都需要关注。C项错误。

D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第2题:

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能力是成分复杂的集合,下面以智力为例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1)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发展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造成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见,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3题:

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应()。

A、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观

B、构建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的应用性的知识系统

C、以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观

D、构建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要求的理论性的知识系统


参考答案:AB

第4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第6题: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分别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三维目标与三个目标是不同的,故A项错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而非三维目标,故B项错误;三维目标不分主次,都很重要,故C项错误。D项表述准确,故选择D选项。

第7题:

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
1.六十年代----加强双基;
2.七、八十年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九十年代----素质教育;
4.新世纪-----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8题:

语文教学目标体现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正确答案: ⒈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⒊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有时是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有时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⒋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⒌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例如“勤能补拙”。

第10题:

应当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性质?


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论的性质,可以从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两方面来理解。
(1)学科性质。语文教学论是教育学一门分支学科,语文教学论,既是普通教学进一步分化产生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同语言学接缘产生的交叉学科,同时,还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产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语文教学论主要研究语文教育这一特殊现象和规律。
(2)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课程性质:语文教学论作为一门课程,它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是最具师范特色的专业课程,它是一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向师范生系统传授语文教育基础知识,培养具语文教育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坚定其从事语文教育信念的专业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