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

问答题试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血小板计数改变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1)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①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晚期。②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血浆)等。
(2)血小板高于400×10/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

第2题:

试述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检测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种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胺类的酶,主要由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等细菌产生。当通过筛选法时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10微克/片)抑菌圈≤22mm或氨曲南、头孢噻肟(30微克/片)≤27mm的菌株经头孢他啶(30微克/片)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头孢噻肟30μ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μg)二组确证试验,其结果为二组中的任何一组药物,加克拉维酸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即判定为产ESBL菌株。
临床意义: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不论其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何,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治疗无效。

第3题:

血小板无力症

A.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B.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C.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D.血小板黏附率增高

E.血小板膜GPIb缺乏


参考答案:A

第4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不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成人:0.5~2.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发生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第5题: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①了解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②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免疫球蛋白。③脑脊液和尿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第6题:

试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目前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靠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cAg、HBeAg及其相应抗体。由于HBcAg在血清中不易检出,故临床上常检测的只有两对半(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及抗-HBC.。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
(1)HBsAg的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出现,可能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为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这种人不能献血。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有了免疫力,预后良好。
(2)HBeAg阳性,提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处于复制增殖状态,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强。抗-HBe阳性,表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能防止再感染。
(3)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肝细胞质及Dane颗粒的核心中,在血中不易检出,故临床试验上不检测HBcAg,血清中检出抗-HBc则表示最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在体内增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意义极为复杂,在诊断疾病及评价结果时必须对几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能作出结论。

第7题:

试述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HBV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诊断方面:①HBV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DNA是HBV复制的标忐;③HRv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A.HBeAg(-)/抗HBe(+)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B.HBsAg(-)乙型肝炎(s区变异);C.低水平感染,如单项抗HBc(+)乙型肝炎。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②用于疗效预测,一般情况下,HBVDNA低滴度(载量)的患者,抗病毒药的疗效较好;③用于疗效评估,HBV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第8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不包括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D、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E、白细胞计数减少


参考答案:E

第9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A的种类,以及免疫球蛋白A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
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l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第10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G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属再次免疫应答抗体,即机体再次感染的重要抗体。它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参考值]7.0~16.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等。
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