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题目
问答题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

A

B



第2题: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正确答案: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第3题:

在"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四七"表示的是( )

A、基数

B、序数

C、虚数

D、比较数

E、乘数


参考答案:E

第4题:

古今零数和分数的表示法有什么不同?现代零位的称数法是怎样发展来的?


正确答案: (1)零数的表示法: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要加一个介词。在殷墟卜辞中,这个介词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诗经》里更为严格,“十”和零数的中间必须加上“有”字,全书没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当然也有人沿用这种“有”字,但是口语中已经不用“有”了。
(2)现代零位的发展:现代的零数另有一种说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产生的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因为演算时用筹式,碰到有零位的数字,就用笔写下来,容易引起误差,所以创造一种“0”号以代替零位。
(3)分数的表示: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为了与书面语的“三、十”区分开来,又往往写作“叄、什”。“大都不过叄国之一”。
有时候也说成“几分之几,”这是今天的分数称谓的来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按古代说法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第5题: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第6题:

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公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一般最多分几层,分别怎样表示?


正确答案:4层。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其中第三层也可用“1.”,都算对)

第8题:

目标型调查问卷的方法有()。

A:选择法
B:正误法
C:访谈法
D:序数表示法
E:确定性提问法

答案:A,B,D
解析:
目标型调查法的一般形式是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答题,这种方法的具体方式很多,主要包括:①选择法。设计问题并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在所设定的答案中选择与自身感受和意愿最接近的答案;②正误法。要求被调查者在设定答案中判断正误;③序数表示法。对组织运行中的某一方面设定问题并排序,由被调查者在自我的心理感觉与实际运行状况的比较中选择序号。

第9题:

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

第10题:

现代汉语的“什么”(甚麽)和“怎么”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它的演变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写作“什么,什没,甚么,甚没,甚末”或者就单写一个“甚”字。
唐:“和尚有什么事?”
元:“我父亲是谁,名唤作甚末?”
(2)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么、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争”的产生时代在第8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它的来源还不清楚。和“争”差不多的还有个“作么生”,也是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很普遍。“狭路相逢时作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