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题目
问答题
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左联成立后,即成立大众文艺委员会,出版《大众文艺》半月刊,左翼文艺界普遍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而各人理解又不尽一致,故有了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
②第一次讨论在1930年3月至5月间,由《大众文艺》编辑部出面组织,参加者有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洪灵菲、冯雪峰、钱杏村、田汉等。主要讨论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和文艺大众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讨论收获不大。
③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主要阵地是《文学月报》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参与,主要讨论怎样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涉及到文学内容、形式的大众化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实质内容和意义的讨论。
④第三次讨论在1934年6月,主要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和大众语及汉字拉丁化等问题展开讨论,有胡适、茅盾等参与。此次讨论,在保卫白话文,打击复古思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收获不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论争,重要的有()

  • A、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 B、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C、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讨论;
  • E、关于“国防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1931年至1932年的两次讨论着重于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年的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瞿秋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

第3题:

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的团体是()

A、左联

B、太阳社

C、文艺大众化研究会

D、中国文艺社


参考答案:A

第4题: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②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③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
④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第5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正确答案:3;5;一

第6题:

左联时期曾进行()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正确答案:

第7题:

“左联”的贡献是()。

  • A、提出了文艺大众化
  • B、扩大了无产阶级文艺阵地
  • C、密切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 D、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左联时期曾进行()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A、三

B、四

C、二

D、五


正确答案:A

第9题:

简述文艺的大众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科学地阐释了文艺大众化问题,指出所谓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艺作品来,而不是象过去某些人所说的只限于语言和形式的通俗化。

第10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