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曹丕
B.钟嵘
C.曹植
D.刘勰
第2题:
第3题: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第4题: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的现象有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评论者总是以不同的笔名发表观点相同或者观点不同的新闻评论,有没有问题?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的现象有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评论者总是以不同的笔名发表观点相同或者观点不同的新闻评论,有没有问题?
第5题: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中“知”的含义是()。
第6题:
第7题: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理论观点?
《典论·论文》从针贬“文人相轻”、推崇“审己度人”入手,借助对建安七子创作风格及个性的分析,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等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 文本同而末异。这里的“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而言,属于文体论。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末”相异。
第二,文以气为主。曹丕以“气”论文和文人,以“文气”说表述作家气质个性与文章风格体貌的关系。
第三,建安七子之文气研究。曹丕是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他的文体论和文气说,既有着对自己创作经历和体会的概括总结,同时也建立在对建安文学概括总结的基础之上。《典论·论文》用一半的篇幅对当时著名的作家孔融等七人逐一品评,后世“建安七子”之称即出于此。
第四,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概括为两句话:“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第五,文人相轻与贵远贱近。曹丕《典论·论文》反复针贬“文人相轻”的弊端,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
略
第8题:
A、葛洪
B、曹丕
C、陆机
D、挚虞。
第9题:
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等七人常结伴游于竹林之下,肆意妄为,世称“竹林七贤”,“七贤”中另外两位是()。
第10题:
批评世人“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学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