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试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试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是()

  • A、世界观
  • B、创作个性
  • C、作家气质
  • D、文学修养

正确答案:B

第2题:

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


正确答案:创作个性是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自动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第3题:

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气质、性格、世界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综合因素的整体显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民族、地域等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土壤。

第4题:

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 A、词语运用
  • B、体裁选择
  • C、结构安排
  • D、形象创造
  • E、社会状况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第6题:

试析作家创作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而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同时它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话语情境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文学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作家创作个性得以呈现的具体话语环境。文学风格是必须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具体体现出来的。
(2)它们三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也同样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形式因素的影响,比如,悲剧题材要求表现崇高壮美的风格,喜剧题材长于表现幽默滑稽的风格,正剧题材宜于表现严肃庄重的风格等。作家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文学风格是必须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具体体现出来的,那么不同创作风格与创作个性的作家,他们对语词运用、体裁选择、结构安排和形象创造的具体操作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有影响。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3)它们三者的联系也是存在的,虽然创作个性和话语情境不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唯一因素,但是,它们都是创作风格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创作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内在动因,特定的话语情境则便是它的外在表现。创作个性的外化形式便是文学风格了,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够化入作品的风格之中。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在与作家的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换后,然后通过创作个性的作用,转化为风格。成熟的作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个性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整合题材、体裁、写作技巧等客观因素,从而促进风格的形成。语词运用是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结构安排是作家对特定本文的内部构造的组织。只有结构达到完整和统一,文学风格才能显现。形象创造是作家对特定本文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刻画。它们的系统创造状况与风格的表现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创作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创作风格的灵魂,话语情境是创作风格的外衣。

第7题:

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差异: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而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同时它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2)它们二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也同样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形式因素的影响,比如,悲剧题材要求表现崇高壮美的风格,喜剧题材长于表现幽默滑稽的风格,正剧题材宜于表现严肃庄重的风格等。作家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有影响。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联系:
(1)虽然创作个性不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唯一因素,但是,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两者能够转化。艺术的独创性便是艺术人格形式化的结果,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内在动因,特定的话语情境则便是它的外在表现。创作个性的外化形式便是文学风格了,可以说创作个性连接起了日常个性和文学风格,成为这个转化过程中间最为重要的一环,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够化入作品的风格之中。因此,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2)成熟作家独特的审美个性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整合题材、体裁、写作技巧等客观因素,从而促进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事实上,对于成熟的作家而言,创作个性确实已为作家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所渗透,同时又凝结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因此它就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而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成熟的创作个性决定了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从而自然地而非刻意地转化为风格。

第8题:

什么是创作个性?简述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正确答案: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1)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而成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不同,它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由此可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可凭借作品所呈现的风貌来判断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9题:

简述风格与话语情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话语情境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文学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作家创作个性得以呈现的具体话语环境。文学风格是必须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具体体现出来的。要理解文学风格中话语情境的作用,需要分析如下几个方面:语词运用、体裁选择、结构安排和形象创造。
(1)语词运用是指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读者要想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须通过阅读和领会这种语词运用。
(2)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对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选择。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鲁迅在30年代何以停止小说写作而改写杂文?原因可能多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那冷峻、尖锐而雄伟的战斗风格需要杂文这一体裁去淋漓尽致地表现。反过来说,正是杂文这一体裁尤其能展现鲁迅的上述风格。
(3)结构安排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内部构造的组织。结构只有达到完整和统一,才能显现文学风格。因为,结构如果是散乱的或支离破碎的,那必然无法显示风格。这就需要作家对结构作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其能完满地体现风格。
(4)形象创造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刻画。艺术形象系统的创造可以说是文学创造的中心工作。艺术形象系统的状况与风格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第10题: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三者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正确答案: 创作个性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独特性,而把风格定义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这样,两者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十分接近,不无同义反复之嫌。同时,在习惯上,创作个性又易于和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创作个性作一个界说。通过对创作个性的界定,可知日常个性不能直接形成文学风格,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上升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创作个性是位于日常个性和文学风格之间的中间环节,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日常个性通过创作实践外化为创作个性,这是人格结构通过审美升华转变为了艺术品格;作者的艺术品格也就是创作个性,通过语言、文字等物质载体形式化为了文学作品,通过这些具体的作品,体现除了作者的艺术独创性,文学风格从而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风格理论往往忽略了创作个性的中介,以为日常个性能直接创造文学风格,这显然是不严密的。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和气、体等,但起先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品评世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