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填空题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模仿者”和“创造者”、移情说、旁观者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题目
填空题
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模仿者”和“创造者”、移情说、旁观者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之所以说它具有主体性特征,乃是因为它是经过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体的色彩。

第2题: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正确答案: 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切社会生活,而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三点:
①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不是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层次,而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整体生活。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即能显示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生活。
③它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体验、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为他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第3题: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A.模仿者
B.创造者
C.集体人
D.移情者

答案:A,B,C,D
解析:

第4题:

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模仿者”和“创造者”、移情说、旁观者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正确答案:自然说、原始意象说

第5题: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 A、模仿者
  • B、创造者
  • C、集体人
  • D、移情者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谈谈你对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的理解与评价.


正确答案: 理解: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不过,持这种观点的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在具体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模仿“理式”,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理式”)相隔甚远的影像。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的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8世纪以后,艺术“模仿说”受到冲击,特别是在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中叶浪漫派对“模仿说”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如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响亮地宣称,艺术家就是创造者。
评价:“主体即模仿者”的说法并不妥贴,“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只强调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而没有揭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把艺术主体看作创造者,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完全正确的,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正如席勒所说,“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因此,以往的“创造者”说并未能辩证地提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

第7题:

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忽视文学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学说是()

  • A、模仿说
  • B、表现说
  • C、本能说
  • D、形式说

正确答案:A

第8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与创造者。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完全从属于别的人或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因为,文学创作属于审美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审美客体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也因此,文学创造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又是美的创造者。

第9题:

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正确答案: (1)模仿说:这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
(2)“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3)“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这种观念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产生广泛影响。“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像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对狭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4)“客观说”尤其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制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这种观念在20世纪的西方形成一种思潮。

第10题: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正确答案: (1)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是艺术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涵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文学创造的主体属于精神生产者,一旦作家从属于资本,被他人如书商所雇佣,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完整主体了,因此,并非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三种角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作为审判判断,文学活动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提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中包含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