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著名记者中曾担任过晋察冀日报社社长的是()。

A邓拓

B范长江

C穆青

D邹韬奋


D

第2题:

索尔.巴斯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正确答案:索尔.巴斯的设计擅长把形象和信息转化为简洁有力的象征符号,主题形象突出,字体易读,并具有装饰性。其代表作品有电影《金臂人》的招贴画。

第3题:

谈到自己做记者时始终有一个连队作为自己的“点”的著名记者是( )

A.范长江
B.范敬宜
C.刘白羽
D.穆青

答案:C
解析:

第4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第5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

第6题:

保尔·兰德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正确答案: 保尔·兰德的设计把未来派、立体派、包豪斯等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采用抽象、变形、概括、重复组合等手法,让画面形象简洁,构图严谨,富有现代感。兰德的设计强调把功能与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视觉传达效果。兰德的代表作品是为了强调功能与形式,几何字体。
代表作品:IBM公司设计标志

第7题: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是()。

  • A、《中国的西北角》
  • B、《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 C、《西北近影》
  • D、《陕北之行》
  • E、《塞上行》

正确答案:A,E

第8题:

发展中国家新闻通讯事业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目前大致状况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中只有少数国家存在本国的通讯社,这些通讯社又往往不同程度地依附于西方通讯社。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些通讯社一般都由民族独立政府接管或改组,成为国家通讯社。而原来没有通讯社的国家,则陆续兴办自己的新闻通讯事业。现在发展中国家的通讯社占世界通讯社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国际新闻通讯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中国家的通讯社中,大多数为国营的官方通讯社,私营的很少。一般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条件较为简陋,大多数只采写国内新闻,面向国内用户,国际新闻则转发其他通讯社的电讯。为了克服人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通讯社一方面开展互助合作,互相交换新闻;另一方面组成地区通讯组织,建立国际新闻交换网,共同抵制大国通讯社的控制和垄断。

第9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第10题:

()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


正确答案:黄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