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正确答案: 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种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体现。然而相对而言,非艺术的精神作品,其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却不若艺术作品密不可分,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剥离。如一条法律条文,可以用话语方式表述,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示,内涵基本不变。文学则不然,它的形式和内容“两个实体,活在一起,永远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这表明,内容与形式是融合为一体的,我们既不能离开内容来说形式,也不能离开形式来说内容。当年有人向列夫·托尔斯泰讨教他的小说主题时,他的回答是:“艺术品的完整的基本内容只能由那艺术品本身表现出来”,要让他说明自己作品的主题,他就得按照小说的表现方式从头到尾地再叙述一遍。可见,形式创造对于文学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是多么重要。这一重要性从20世纪初期兴起来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理论中也可以见出。例如,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且与其他精神创造物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之中,不是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也无关系。很显然,俄国形式主义是极其重视形式而完全抹杀内容的,他们把形式提高到了本体地位,认为形式本身就是美与审美之所在。对于这一理论本身的得失与影响这里不必论及,但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创造对于文学作品及其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第2题:

产品的审美价值是由产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内形式的审美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之所以说它具有主体性特征,乃是因为它是经过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体的色彩。

第4题:

《祝福》与《变形记》的共同性在于()

  • A、都有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 B、都是对生活的模仿
  • C、都具有审美属性
  • D、都具有象征意义
  • E、都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

正确答案:A,C,E

第5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第6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和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借助审美传达出来;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双重的,既是文学的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1)无功利和功利;(2)形象与理性;(3)感情与认识。

第7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又要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最终,文学创造还要创造艺术形式,呈现出“美”。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创作中,求真表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

第8题:

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离开社会生活,一切文学创造都无从谈起,所以,作家必须深入生活。作家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其创作越有利。

第9题:

文学创作的最终成果借()而凝定,文学接受者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感受也只能从()的把握入手,形式创造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形式;作品风格

第10题:

为什么说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


正确答案:1)审美效果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接受者的审美欲望与需求有两种准备状态:
一是无意的关注与阅读,
二是有意的关注与阅读。
2)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是在接受主体与客体间既主动又受动的双向活动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