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艾青诗歌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艾青诗歌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①独特思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作出思考,如《在浪尖上》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②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向海洋》等。③即兴短章,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看似随意的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望》、《盆景》、《镜子》、《山核桃》等。④“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如《慕尼黑》、《维也纳的鸽子》、《芝加哥》等。

第2题:

简述艾青诗作《北方》中“土地”意象的意蕴。


正确答案:“土地”意象在《北方》中有着双重意蕴。首先,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坚信已经习惯苦难.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民一定可以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获胜。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崇敬和热爱,因为这片贫瘠而伟大的土地孕育了他们顽强.坚韧,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

第3题:

艾青《北方》中的突出意象为()。

A、土地

B、荒漠

C、笳笛

D、沙漠


参考答案:A

第4题:

怎么理解艾青诗歌创作中对“苦难美”的追求?


正确答案: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第5题:

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艾青的诗歌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始终把时代与自我、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看作现实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使他的创作保持了现实主义本色,忠实于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将自己的爱恨情感真诚地抒写出来。
(2)融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发扬中国诗歌以抒情为本,以意境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诗学传统;同时受西方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的影响。
(3)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艾青追求诗歌形式的自由性,追求语言的口语美。

第6题:

试分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正确答案: 艾青是位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土地是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在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有着多层含义,首先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他在《北方》中写道:“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使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情感。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抗日的炮火中,艾青四处飘泊、流荡,这使他能以真实的眼凝视着广大的土地,为此他心里极为悲愤和不安,他不仅深深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深刻重压”的中国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最古老的民族”的感时愤事、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艾青在诗中怀着说不尽的忧郁,不断发出令人震颤的呼喊:“悲哀的国土”,“被践踏的祖国的土地”,“荒凉的土地”,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浸透着诗人对国土沦丧、主权旁落的悲痛心情。再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他的成名作《大雁河——我的保姆》就是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民众的颂歌。在他以后的诗作里,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土地合而为一的广大普通农民的命运。

第7题: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每个意象象征着什么?


正确答案:全诗一共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象征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第8题:

哪些意象在艾青诗歌出现最多的()

A、黎明

B、太阳

C、昙花

D、大山


标准答案:AB

第9题:

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表现在自由体诗的形式上。惠特曼是对西方格律诗全面突破的首创者,他的《草叶集》第一次彻底抛开了轻重音、音节、形体等等格律规则,出现了新颖的长短句式,可以容纳下丰富的、不拘一格的词汇,这种长短句在描绘景物时,适于展现开阔、多样的现代生活画面;在描述情感时,适于表现现代人更为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如《自己之歌》第十五节,共六十多行,就是一副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素描。惠特曼进行彻底的诗体革命的精神,让艾青从中受到巨大鼓舞,他多次评价惠特曼的新诗体的意义,他在《诗的形式问题》中说:“在近代,以写自由体诗而博得声誉的,是合众国民主诗人惠特曼„„产生这种诗体的时候,从诗的本身说,是为了适应表现新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突破了旧形式束缚,是一种解放。”
其次是他的诗歌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喜欢用排比、叠词、和穿插民谣等表现手法,以及强调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等。如惠特曼描写林肯被刺死的著名挽歌《啊,船长,我的船长》。那种一咏三叹、有强有弱、不绝于缕的情绪,反映在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诗中,则是同样荡气回肠的咏唱。但一个如冲击海岸的波浪,悲壮感人;另一个似绕梁不绝的乐曲,缠绵动人,相似在其神韵,两者又是迥然不同的。艾青当年写大陆和海洋,写它们的宽阔和坦荡,也使我们想起这位开一代诗风的美国诗人对他的影响。

第10题:

艾青诗歌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主体意象有哪些?


正确答案: (1)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作品中的。在反映旧中国内有黑暗势力的压迫,外有强敌入侵的水深火热的作品中,这一意象体现的特别明显。譬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愿春天早点来》、《秋》、《旷野》和《雾》等。
(2)土地和旷野:艾青的许多诗是以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为中心意象或者贯穿着这些意象。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及其对他们命运的关切,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3)黎明和太阳:在黑暗的现实中艾青始终坚信苦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黎明和太阳,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饱含着诗人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的无比崇敬之情,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
(4)生与死: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赞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流血最多、代价最沉重的年代,血的现实迫使艾青思考生的价值,死的意义。《生命》、《他起来了》、《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播种者》等诗都是生与死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