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
(1)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阶段性、实践性。

第2题: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述评。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
(一)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第一,必要性:“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洲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的甚至成段的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的认,一个一个的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的阅读的。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第二,可能性:“汉语语法,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名词也罢,动词也罢,形容词也罢,没有什么特殊的形态变化,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完全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第三,优越性:“汉字一小部分是单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的认字。这又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3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字汉语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前人把汉语汉字的这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75—77页,上海教育版版社1962年版)
(3)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从来是不会脱离政治的。哪个时代的教育,必然或多或少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至少是其倾向或要求。“包括那些看上去只是单字、单词的堆积,不成文理,仿佛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杂字书在内,无例外的证实了这个道理。”(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2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例如宋人编的《百家姓》要用“赵”(天子第一号)开头,而明人编的《百家姓》要用“朱”字开头。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它的规律,就不但破坏了语文教育自身,而且也使思想教育无法落实。例如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地位高、名气大的人,编写过许多种只顾灌输封建伦理思想而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识字课本,它们靠名人的名气,靠互相吹捧,甚至靠官府的行政力量推行,但都被群众的实践否定了。相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非出自名人之手,而且都遭受过许多贬斥和非难,《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合儿童识字的规律,所以广为流传。三条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二)建立了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我国古代的文章学是起源很早,非常发达的。其中有些重要观点至今仍有价值,例如“文道统一”,义理、考据与辞章的关系等。在语文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广泛的“评点法”等。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1)阅读训练:第一,基本原则——“文”“道”不可偏废。第二,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2)作文训练:第一,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第二,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侄简书》)
(3)基本方法——多作多改,而且强调学生自己改,随着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断改。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的故事,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等。

第3题:

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4题:

简述语文训练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文训练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的随机性:
(1)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素的广泛性,但不具有象德育颗那样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但不具有象政治活动或班主任工作那样的具体针对性。
(二)方法的多样性:既有公开性、理论性的和灌输性,更有渗透性、感染性和陶冶性。

第5题:

简述传统公共住宅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⑴选址问题
公屋租户多是低收入人士,不易为已有的社区或邻里所接纳;对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冲击,空间失配。
⑵经费短缺
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
⑶管理困难
由于服务的对象收入较低,在租金交纳和维护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向题。

第6题:

述评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问题。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问题是:
(一)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科举考试的附庸。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一文中说:那种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附庸的教育,是“以严格的文字的和音韵的技术上的修养来消磨‘天下豪杰’的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思,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1936年7月第七卷第一号《文学》)。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革新创作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进。关于这一点古人亦有批判。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一)特别是程式化的作文训练,“往根本处说,足以束缚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越出封建统治的牢笼;从写作方面看,必然形成一种追求形式,讲究格律,陈词滥调,言之无物的风气”(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第13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三)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记诵和摹仿。这对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都是很不利的。

第7题: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作举例阐述。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①、评价功能失调:过度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评价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如: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目的是检测教学进程,促进师生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甄别选拔的传统评价,颠倒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把考试异化成目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分数转,背离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②、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综合素质,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关注的是作为客体的知识,而不是学生主体本身,知识的掌握成为衡量教学的唯一尺度。传统教学评价的重心,过分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忽视评价者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③、评价方式单一:重量化分数,轻质性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当作唯一的评价手段,教师的教育质量也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是书面考试和成绩量化,而忽视了书面考试以外的面试、听力、口头表达测试,实际活动测试等多种质性评价方法。④、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教学评价未能看到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割裂了教与学的完整统一性。对学生的评价,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的价值。

第8题:

简述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正确答案:
(1)办园(班)条件简陋。幼儿活动室窗户较小,采光面积不足;桌椅、板凳不统一;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缺乏教具、玩具、幼儿读物。
(2)“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一日活动与小学生相似,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操,按照小学的铃声卜下课;滓莺读、写、算的学习;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每周上课节数在18~24节之间,每节课在45分钟左右;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期末考试。
(3)“城市化”教育误导。教师到城里幼儿园听课,然后按照听课的教案,利用本班幼儿进行模拟教学,并推广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再去效仿。
(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师不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家长也不重视子女教育。
(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教师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大多为初中文化,绝大多数没受过职前专业训练;在职培训机会又很少,合格率较低。
(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个人身体体质体能和服装清洁卫生习惯均较差;胆怯;普通话差。

第9题:

简述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 一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是指出要充分考虑汉语文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第10题:

研究我国语文教育传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溯其渊源,察其流向,寻找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