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答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几个阶段。

题目
问答题
简答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几个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说法不符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是

A:自我写真

B:结构散文化

C:讽刺笔调

D:感伤抒情


参考答案:C

第2题:

为什么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正确答案: 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陈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第3题:

结合作品,论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第4题:

简答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郁达夫小说创作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初在日本留学期间,有小说集《沉沦》。《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以感伤的抒情为特色的小说集,代表作《沉沦》着重写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并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第二阶段为20年代前期从日本回国后,代表作有《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历史小说《采石矶》等,倾诉了怀才不遇、谋生艰难、贫困潦倒的苦楚,从着重抒写“性的苦闷”向诉说“生的苦闷”转移,有些作品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下层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高贵品质。第三阶段为1927年以后至抗日战争前。这时期,一方面作者力图扩展现实生活的容量,如《她是一个弱女子》;甚至描绘时代的风云,革命的波澜,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但有概念化的缺失,如《出奔》;另一方面,30年代写作的《迟桂花》等篇,则赞颂乡村儿女,流露出避离俗世的隐逸思想,而艺术则更趋成熟。

第5题: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⑴“自叙传”的写法,大胆暴露自我。⑵主观的抒情色彩很浓,成功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⑶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⑷语言浓烈明快,使用大量感叹词。⑸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第6题: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第7题:

简答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如描写朝鲜爱国者反日反奸的《牧羊哀话》,自叙转小说《漂流三部曲》、《行路难》是极想有为而又壮志难酬的知识者对腐败社会的抗议书。郭沫若小说的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属浪漫主义文学范畴。富有抒情性,多感情宣泄式的内心告白,艺术形象不够鲜明。此外,他的有些小说带有现代主义色彩,如变态性心理描写,意识流手法运用,表现主义色彩等。

第8题:

郁达夫的创作,前半段以散文游记闻名,后半段以小说著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峰并峙”,指的是()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A、老舍
  • B、叶圣陶
  • C、矛盾
  • D、鲁迅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王安忆小说取材与叙事视点变迁过程。)


正确答案: 第一个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980年至1981)
正如作家所自白的:“生活中有很多阴暗、丑陋,可美好的东西终是存在。我总是这么相信着,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待生活。”
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些小说具有作者“自我抒发”的特征第二个阶段:(1981年—1984年)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调动了她插队、在文工团和“文革”中的生活体验,写普通人的矛盾、苦恼、困惑和希望,其中《流逝》曾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国外生活经历的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开始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