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举例论述诗歌的这种文学类型的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举例论述诗歌的这种文学类型的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着重于抒情,富于个性。着重于抒情讲的是诗歌的深层本质,诗歌之所以产生即因为人有一种抒发情感的需要。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总是表现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独特的感受,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在优秀的诗作中可以看到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手法、独特的体验,诗歌中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诗人个性的印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诗歌是作家最好的自我表现的文体形式。
(2)语言的高度凝炼、精美。诗歌和小说相比是要运用用最准确、最凝炼、最精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塑造典型化程度更高的艺术形象,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形式。
(3)更富自由、大胆的想象。诗歌的抒情个性决定了诗歌创作中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奇伟。诗人感情激动时,不能不产生丰富的想象,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好诗来。
(4)结构上富有跳跃性。诗歌在结构上往往省略一些起交代作用的过渡性、转折性陈述,而留下大量“空缺”,形成一种“突兀”的语言组合,从而在结构上呈现出跳跃性的特征。
(5)更富有韵律美。对于诗歌尤其是格律诗来说,韵律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就是自由体诗同样需要在音韵方面着力。诗歌的韵律美是由很多因素融合而成,其中最基本的是节奏和音韵。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述。

第2题:

举例说明李商隐诗歌的特征。


正确答案: 以李商隐的《锦瑟》来举例,这首诗内蕴深厚,境界迷离,意味不尽。这首诗首先在于用典贴切,拟喻恰当。以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表现自己的伤感和执着,极为贴切;以珠有泪、玉生烟拟喻自己的悲哀和对才华的自信,极为恰当。用典使诗特别含蓄,而用得贴切,拟喻恰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其次,全诗以“思年华”领起,而经“此情”总承,首尾呼应,结构非常完整,这就营造了一个自足的艺术境界。这个境界中,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读者进行丰富的想象联想,从而使诗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厚。再次,全诗语言华丽,对仗工整,富于音乐之美。最后,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从而使意象迷离,意味深沉。

第3题:

试举例论述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他的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论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其中《文学的艺术作品》最著名,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作。在早期师从胡塞尔的六年中,英伽登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作了精深研究,并接受这一理论。认为现象学强调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意向方式问题,有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由物质、形式、存在三方面组成的本体论,确立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意向性对象,进行本体论研究。英伽登在认识论上基本遵循胡塞尔的思路,即把“意向性”作为自己哲学、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但在本体论上却与之相反,而趋向实在论。正唯此,英伽登对本体论十分重视,认为本体论研究应先于现象学研究。英伽登在艺术本体论研究中,接受胡塞尔学说中的可取部分。首先,他直接从作品本身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现象学美学和文艺理论;其次,他将现象学“还原”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结构和审美经验的完整过程加以描述;再次,他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将艺术看作是纯意向性客体,将艺术活动看作纯粹意向性行为,但同时,他又不同意胡塞尔否定有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客观对象的说法,而坚持作品尽管是一个意向性对象,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因为,艺术作品本体同观者意识的“具体化”既相联系,又有本质不同。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第4题:

举例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一是提供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二是提供典型形象;三是在艺术、语言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一是保存、掘炼和再创作;二是损害和歪曲。

第5题:

举例论述开展儿童诗歌散文活动时的组织方法。


正确答案: 第一,在诗歌、散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儿童理解诗歌、散文的意境、情感和主题,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第二,朗诵是理解掌握诗歌、散文的绝佳途径。
第三,围绕诗歌、散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儿童通过表演、游戏、朗诵、绘画等活动,迁移作品的经验,更好地体验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留给儿童艺术性构建语言的尝试空间。可以在理解诗歌、散文基础上,让儿童通过想象性讲述、仿编、创编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第6题:

举例论述悲剧审美形态的特征。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悲剧的审美价值一般是表现为审美存在中的主客体的冲突、斗争的过程,这样其实就是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纵观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悲剧艺术形式,其实都蕴含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实践的悲剧冲突。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第7题:

论述重音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一,并列性重音:例如,“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丰富,坚实,系统”就是并列重音。
二,对比性重音:例如,“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这里有“新”和“旧”对比,还有“鬼”和“人”的对比都是重音。
三,呼应性对比:例如“他是谁?他就是我的老师,大雄”这里“谁”和“老师”,“大雄”重音,表示上下文呼应。
四,递进性重音:例如,“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这里“枝”“鞭”“根”就是递进重音。
五,转折性重音:例如“清明节,华北,西北地区都在下雨,而江南晴空万里”,这里“江南”就是转折性重音。
六,强调性重音:例如“我高兴极了!”这里“极”就是强调性重音。
七,比喻性重音:例如“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里“雷鸣”就是比喻性重音,表示程度。
八,拟声性重音:例如“风,呼呼的刮”这里“呼呼”就是拟声性重音。
九,肯定性重音:例如“他是河南人”“此时河南”就是肯定性重音,肯定性重音一般在稿件中出现时候,都会出现“有,没有,是,不是”等词。
十,反义性重音:例如“侵略者挑起了战火,还要念念有词的叫喊着‘我们在努力追求和平的目标’”。这里“和平”就是反义性重音,表示嘲讽。

第8题:

诗歌文体的艺术特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生活,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浓郁的抒情色彩,是诗歌文体的审美特质;鲜明的节奏和跳跃性是诗歌文体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形象、洗练、富有韵律的语言,是诗歌鲜明的文体特点。

第9题:

举例论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文学活动的目标。


正确答案: 1.向学前儿童展示成熟的语言,扩充学前儿童的词汇量。
2.培养学前儿童善于倾听的技能。
3.鼓励学前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儿童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4.培养学前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第10题:

举例论述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帮助儿童仿编诗歌散文。


正确答案: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是儿童在欣赏和理解了诗歌与散文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某一篇散文的框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想象,构思编出新的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活动的准备。儿童必须对要所依照的诗歌或散文熟悉和理解,必须认识要仿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还有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讨论与示范。教师可组织儿童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儿童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
第三,想象与仿编。教师示范之后,可以让儿童说说,引导儿童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开始让儿童进行仿编。
第四,串联与总结。在儿童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文段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复述一遍,然后将仿编的段落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