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析《三王墓》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析《三王墓》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茶馆》的人物特点。


正确答案: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在说话、在活动,但这些话、这些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
⑴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⑵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⑶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他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⑷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
⑸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呀!
⑹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⑺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⑻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⑼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第2题:

简析《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工丽自然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寄王琳》与《重别周尚书》不同,前者于工丽中见自然,后者自然中显工丽,二者同臻五言妙境,开拓了绝句的先声,树立了五言绝句诞生的丰碑。
《寄王琳》感情深沉,对仗精工。“玉关”、“金陵”二句,寓含了朋友分离的遥远和对故国的哀婉之情。
“道路远”、“信使疏”在离别久远与书信稀少的对比中,加重了孤凄悲凉之情,同时开启下联。“千行泪”与“万里书”形成工丽的对句,在夸张中写出自己的无限哀思。
短短一首五言绝句,写出了故国旧友万里诀别的沉痛之情。而《重别周尚书》则是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语气如悬泉落瀑,飞流直下。
先写万里道上,不见一人归来,以“万里”写巨大的空间,对比人的无一归来,写出了孤寂、空寥之感,也写尽了落寞与悲哀。接着笔势一移,从有情的人转向无情的河边归雁,以反衬人的无奈和不自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语句浅显自然,近于口语,却饱含无限的深情,浅显中孕含蓄,自然中见工丽。

第3题:

简析《暴风骤雨》人物塑造的成功。
1.小说最突出的地方是作者着力刻画了农村中新人的典型,赋予这些新人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2.第一部的中心人物是赵玉林,作者紧紧抓住“赵光腚”这个外号的来由,追述他一家在韩老六和日伪反动势力残酷压迫下悲惨的遭遇。在一次与土匪的战斗中牺牲了。作者热烈赞扬了这位农会主任的英雄业绩,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3.小说第二部的主人公郭全海,是通过分马、参军等几个典型事例写他的精明能干、机灵正派,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和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传统美德。周立波是对农民优秀品德发掘得最多的一个作家。他把农民这种崇高的品德,作为作家的美学追求,着力加以表现,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4.《暴风骤雨》人物画卷里,塑造得最生动和丰满的艺术形象,要数赶车老把式老孙头。老孙头这个人物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形象说明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在旧社会饱受苦难的劳动者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只要他们甩掉旧思想的因袭和负担,就可以在革命道路上大步前进。

第4题:

简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使三者有机结合,增加了诗的表现力量。而其中精心锤炼成的名句,提高了诗的价值,永葆了诗的生命。诗的开头两句借用王荣、潘岳诗意叙事,述说自己即将离开金陵赴宣州任所。虽为叙事,情含其中,将既想离开京城以避祸又频频回首,不忍离去的矛盾心情委婉含蓄地表明。接下去六句写景:先绘出宫殿,继而铺写宫殿的背莆,上至天空云霞,下到大地江河,细及春鸟、春花,有动有静,流声湿香,多侧面、多角度地写出了春的特色。在诱人的春色中,流露着诗人对京邑故乡的不胜依恋之情。最后六句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离京难归的烦恼失意、悲凉痛苦之情,而这种情感也正是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发生的。正是因为要离开京都,而京都的景色又是如此令人流连,京都的亲朋宴饮更使人难以割舍,所以才会使诗人愁肠百结,早生华发。

第5题:

简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议论、劝诫进行说理的技巧。


正确答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主要记叙了召公与厉王就“弭谤”问题的两段对话,代表了《国语》的记言特色。首先,召公以“民不堪命”劝诫厉王。在厉王采用高压政策“弭谤”之后,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弭谤”的严重性;“川壅溃,伤人必多。”接着对“为川者”和“为民者”加以论议,说明“导”与“宣”才是正确的方法。然后又列举公卿、瞽、史等以各种方式向国君进谏,借古说今,劝诫厉王倾听民意。而后又以各种资用生成的议论来说明“国人谤王”是自然之理。最后,以“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警告厉王,“弭谤”的结果只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这篇作品在语言技巧上,有比喻、议论,有恳切的劝诫,有严峻的警告,逻辑性强,富于文采,很有说服力。

第6题:

简析《巴黎圣母院》塑造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对照方法的运用。如弗罗洛和卡西莫多对照。弗罗洛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恶与丑的化身。卡西莫多虽然外形丑陋,但他心地善良,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他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

第7题:

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正确答案: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第8题:

简析《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正确答案: (1)长篇结构的新形式:《儒林外史》采取了编年和纪传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一代二三十个人物的行状,创造了一种长篇小说的独特结构。
(2)题材: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儒林外史》描绘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以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3)情节:《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4)人物性格:
①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②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
③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5)景物描写: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富有艺术美。
(6)叙事角度:采用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人物形象的内涵。
(7)讽刺艺术:《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能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运用古文的“春秋笔法”,通过精细的白描,写出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出其蕴含的美刺意义。
(8)美学风格:《儒林外史》悲喜交融,真实地展现出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

第9题:

简析《氓》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


正确答案: 《氓》是一首叙事诗,但带有极浓厚的抒情色彩。它不仅在事件叙述时以感情起伏为依据,而且情感推动着事件的发展,触及着人物的内心,从心灵深处表现人物的思想。全诗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更加动人心魄。

第10题:

简析《三王墓》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特点


正确答案: 《三王墓》是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这类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三王墓》在叙述故事时,无论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都使用了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如楚王由梦而知有人复仇的消息;赤自刎后,身体仍能不倒,捧头付山中客;楚王煮赤之头,头在滚烫的油锅中不仅三日三覆不烂,反而怒目嗔视楚王等情节,均在表现人物精神,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故事主题中,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