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单选题《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A 《乡土中国》B 《乡土重建》C 《江村经济》D 《乡土文化》

题目
单选题
《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的著作()
A

《乡土中国》

B

《乡土重建》

C

《江村经济》

D

《乡土文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乡土本色》的作者是()。

  • A、迟子建
  • B、侯仁之
  • C、阿来
  • D、费孝通

正确答案:D

第2题: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 B、吴敬琏
  • C、雷洁琼
  • D、吴阶平

正确答案:A

第3题:

费孝通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进行解剖的著作是( )。

A.《江村经济》

B.《云南三村》

C.《乡土中国》

D.《乡土重建》


参考答案:C

第4题: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作品。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乡土中国》第一章标题()

  • A、乡土本色
  • B、文字下乡
  • C、家族
  • D、无讼

正确答案:A

第6题:

《乡土中国》是是的著作?()

  • A、费孝通
  • B、胡愈之
  • C、董寅初
  • D、雷洁琼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下列著作是费孝通的有()。

  • A、《礼物之流》
  • B、《江村经济》
  • C、《新乡土中国》

正确答案:B

第8题: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


A.郁达夫《故都的秋》 老舍《想北平》 鲁迅《祝福》
B.萧红《呼兰河传》 铁凝《哦,香雪》 贾平凹《秦腔》
C.费孝通《乡土本色》 张承志《汉家寨》 汪曾祺《葡萄月令》
D.史铁生《我与地坛》 沈从文《边城》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注意把握本题的关键字“20世纪”和“乡土景观”。

A项:《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表达了郁达夫曾览遍天下秋色但又独钟故都之秋的自我生命情绪体验。符合题干要求。

《想北平》是老舍创作于1936年的文学作品。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猝死的悲剧。

此选项中《祝福》不涉及“乡土景观”,错误。排除。

B项:《呼兰河传》是萧红1937年开始写于武汉的长篇小说,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哦,香雪》是铁凝于198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描写了香雪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秦腔》是贾平凹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此选项中的作品都涉及“乡土景观”,正确。当选。

C项:《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所著的《乡土中国》。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

《汉家寨》出版于1977年,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于20世纪的散文,全文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过程,在平实自然的描述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

此选项中的《葡萄月令》不涉及“乡土景观”,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作者不仅写了自己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所见所闻,而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边城》写于1931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

此选项中的《我与地坛》不涉及“乡土景观”,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9题:

《乡土中国》第二章的标题是()

  • A、乡土本色
  • B、文字下乡
  • C、家族
  • D、无讼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①、此书费孝通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1948年由上海观察社出版。内容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从,分布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②、西方社会产业革命以后开始了加速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国社会自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虽被迫走上了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进程,但这一进程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阻挠而步履维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依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人口和国土面积占全国主要部分的农村地区太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乡土本色。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社区狭小、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纽带、家长制、
③、此书是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之作,代表了费孝通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时的社会学界,这项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已经走上了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尽管其速度相当缓慢,且不断被阻碍,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乡土社会了。费孝通的此书采用功能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剖析,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难以揭示乡土中国社会结构飞本质。
④、社区学派的局限性:一是研究范围只是在实地考察的社区,基本上都是分散的小村落,且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如对城镇、都市等较大社区基本未涉及,这导致研究结果的适用不强。二是功能分析方法使得他们研究活动难以深入、彻底,不可能揭示当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本质。三是,注重定性分析,不注重定量分析。

更多相关问题